2018秋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048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秋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秋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四)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的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甲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乙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图甲图乙1形成图甲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2形成图乙岩石球状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火山活动 D风力侵蚀作用1B2.A第1题,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图示山体陡峭,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在风力、流水等外力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被剥离,形成球状形态。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读图,回答34题。3上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4关于上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3D4.D第3题,丙图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第4题,黄土“桥”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蚀“桥”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多;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沙漠地区。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6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5C6.D第5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第6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78题。7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7B8.A第7题,根据题干描述,“蜂巢”是指花岗岩上千疮百孔的形态,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距冬季风源地近,在风力的吹蚀作用下形成。第8题,岩浆侵入到沉积岩的上部,形成花岗岩,因此先沉积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从图中可看出此地形成山地,而沉积岩没发生弯曲,因此是在地壳垂直抬升作用下上升,后在外力的侵蚀下形成该地貌。9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甲_,乙_,丙_。(2)该地地壳受到了_(南北、东西)方向力的作用,此力属于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运动和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运动。(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作用形成的。(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甲”或“乙”)地,原因是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地,原因是_。【解析】第(1)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错位为断层。第(2)题,岩层沿着南北方向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受到南北方向力的作用,属于挤压力;从岩层分布看,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褶皱分布规模大,以水平运动为主。第(3)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褶皱形成并遭到侵蚀后,地壳下沉,地势变低,堆积形成上覆岩石。第(4)题,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比较稳定,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不易出现透水事故,适于建隧道;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2)南北挤压水平垂直水平(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侵蚀堆积(4)甲背斜向上拱起,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乙甲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冲A挑战练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11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 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12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10B11.C12.D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第10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故B项正确。第11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9 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17 cm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13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地区,是由_作用形成的。(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风。沙丘是由_作用形成的。(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地貌。【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2)东北风力堆积(3)上升(4)喀斯特(岩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