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月考)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9987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月考)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月考)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月考)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月考)试题(火箭班,含解斩)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K、血浆蛋白、抗体 B. 唾液淀粉酶、呼吸氧化酶、抗利尿激素C. CO2、解旋酶、Cl-、尿素 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解旋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于细胞外,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物体内常见的化合物和不存在的化合物,明确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必须存在于生物体以内、细胞膜以外。2.备战21届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运动员刻苦训练脚上经常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 组织细胞 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 各级动脉和静脉 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水泡中液体的成分及其去向,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错误;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CD错误。【考点定位】无机盐的作用4.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 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代谢的紊乱,A错误;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当温度、pH都在适宜的范围时,酶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5.暑假期间,小王每晚跑步约5000m,小王运动时大量出汗且锻炼后肌肉感到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下列有关该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王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大量出汗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B. 小王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细胞无氧呼吸,引起乳酸积累C. 小王在5000m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D. 小王维持内环境pH稳定起主要作用的是HCO3-、HPO42-【答案】C【解析】【分析】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小王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大量出汗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正确;小王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乳酸积累,B正确;小王在1500m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C错误;小王维持内环境pH稳定起主要作用的是缓冲物质,如HCO3-、HPO42-,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产物、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明确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且跑步过程中仍然以有氧呼吸为主。6.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考点定位】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名师点睛】1缓冲物质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机制2知识拓展:(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7.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中乳酸含量的调节,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参与完成B. 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C. 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D. 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血浆中乳酸含量是通过缓冲物质调节的, 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输入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以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可减轻脑水肿,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较大,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范围时,稳态将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明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8.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详解】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室,是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正确;非条件发射也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只不过是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C错误;高级中枢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反射的类型,明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9.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B. 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 兴奋传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上有神经节,因此是传入神经,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A错误;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导,B错误;I处为突触小体,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C错误;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上突触后膜上,是因为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D正确。考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0.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 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 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 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钠离子内流有关,C错误;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理解,弄清楚钾离子浓度与膝跳反射强度之间的关系。11. 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中的内含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B. 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上的特定受体有关C. 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和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D. 结构和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答案】C【解析】图中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A正确;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上的特定受体有关,B正确;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结构进行电信号化学信号转换,结构进行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C错误;结构和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D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名师点睛】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组成上的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转变的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2. 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的B.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C. 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答案】B【解析】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A错误;B、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C、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D、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1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此反射活动能准确、快速完成C.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D.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 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答案】B【解析】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A正确;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膜上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14.给某一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静息状态,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位B. 2主要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 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D. 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答案】D【解析】1状态下神经元为静息状态,细胞膜外为正电位,A正确;2是去极化过程,是由于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属于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单位时间内的钠离子内流数量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C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错误故选:D【点睛】1、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关系:正常情况下,不管是静息状态还是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浓度都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浓度都高于膜外因此,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钾离子出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钠离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钾离子进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是否消耗ATP过程的判断:(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这个过程钾离子是通过钾离子通道出去的,不耗能,所以是协助扩散(2)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是通过钠离子通道(相当于载体)进入膜内,不耗能,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协助扩散(3)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这个过程需要钠钾泵向外泵钠离子向内泵钾离子,需要耗能,是主动运输15. 图中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甲乙表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 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 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可在d点测到电位变化D. 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会引发局部电流,使乙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左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右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甲电流表基本同理,共偏转两次。错误。B有三个完整突触,d所在的神经元向右侧的突触没有突触后膜;错误。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使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可以引发甲所在的突触释放递质,引起f所在神经元兴奋,则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正确。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会测到电位变化,因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只有在突触部分才会用于只有突触前膜释放递质而单向传递;错误。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的考查了神经调节,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16.如图表示对一个神经细胞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 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强C. 在S1S4,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 在S5S8,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答案】A【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低时,膜电位无变化,当刺激强度达到S5时,膜电位发生改变,说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虽然刺激强度不断增强,但兴奋强度不再增强,B错误;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表现为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所以细胞膜上有离子的进出,C错误;在S5S8时期,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D错误。【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知识点拨:1、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3、判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法已知突触结构图时,膜内有突触小泡,则该膜为突触前膜,否则为后膜。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1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 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刺激C处,兴奋由CD要经过突触结构,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D点,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EF,也就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和过程。18.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巴甫洛夫发现并命名的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是由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并命名的,A错误;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正确;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对激素的发现过程,明确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并区分清楚发现过程中各个科学家做的实验和做出的贡献。19.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到B. 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C. 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D. 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答案】B【解析】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A错误;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C错误;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D错误【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名师点睛】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20. 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酶、激素的调节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B. 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C. 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D. 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体进行正常代谢条件是内环境稳态,A错误。能产生激素的细胞是活细胞,活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错误。有的激素起抑制作用,如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错误。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其它细胞,酶即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正确。考点: 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1.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 若刺激处,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C. 若刺激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 若刺激处,则在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所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突触可以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能作出一定反应。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由于处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若刺激,所以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正确;由于处位于传出神经上,若刺激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则该过程不可以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22. 下图所示为参加马拉松赛跑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生成葡萄糖B. 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C. a、b分别表示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D. 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是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胰高血糖素能抑制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升高血糖浓度,A正确;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B正确;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来越少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越来越高,故曲线a表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曲线b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C错误;血糖浓度会调节两种激素的分泌,D正确。【考点定位】血糖调节【名师点睛】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2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答案】D【解析】体内有很多内分泌腺体受神经系统的支配,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正确;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D错误。【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4.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B. 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的量均增加C.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D. 激素能促进激素的分泌,激素能抑制激素的分泌,所以说具有拮抗作用【答案】C【解析】由图分析可知1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基因,促进垂体分泌激素2促甲状腺激素,2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3甲状腺激素,但只有3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故A错误。4是垂体释放的作于肾的应是抗利尿激素,寒冷条件下123的分泌量会增多,但4的分泌量是减少的,故B错误。图中可以反映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C正确。激素2能促进3的分泌,激素3能抑制2的分泌,但不是对同一生理效应,所以不能说明是拮抗作用,故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名师点睛】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25.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天后将其与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5天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过5天后再观察,发现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A. 既不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B.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过5天后再移植甲状腺C.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5天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D. 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与上述溶液不同)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老鼠体内【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能够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物质代谢能力;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详解】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故选C。【点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另外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26.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B.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C. 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详解】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调节因子,A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B正确;体液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二氧化碳等其他化学物质,C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27.冬天去中国漠河的北极村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下列有关低温环境中健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的述,正确的是A. 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B. 低温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D. 寒冷剌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答案】A【解析】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由于与环境的温度差增大,因此散热量增加,A正确;低温促进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B错误;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具有拮抗关系,C错误;冷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28.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B. 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C. 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D. 水和无机盐平衡是体液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A、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量减少,A错误;B、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升高,尿量减少,B错误;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C正确;D、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29. 下图表示,动物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血液中激素、的含量会增加,减少B. 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D. 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分别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当人进入寒冷环境中,一方面由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以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所以三种激素的含量都会增加,甲状腺激素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通过神经控制骨骼肌収缩,增加产热。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二氧化碳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肾上腺髄质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B错误;C、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D、血糖浓度的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故选:B31. 如图表示寒冷时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结构及关系(“+”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处效应为抑制作用B. 缺碘时,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量会增加C. 严寒环境下,激素C分泌量增加,酶的活性上升以增强产热D. 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图解可知,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超过正常值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抑制作用,因此处的效应为抑制作用,A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由题图知,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体内酶的活性并没有改变,C错误;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D正确。【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2.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B. 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C.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感受器D. 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垂体的产生的物质b作用于卵巢,卵巢产生的物质c雌性激素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属于垂体前叶,产生的物质b是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后叶,A错误;图中f是胰岛素,血糖浓度高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B错误;是胰岛,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错误;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雌性激素的食物,由于性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减少,D正确。33.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合成速率会加快B.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C.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答案】C【解析】饥饿条件下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下降,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分解速率会加快,A项错误;进食会引起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使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B项错误;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提高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D项错误。【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图中的“+”表示促进)34.下列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B. 闷热的环境中,人体失水多于失盐,则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就会増加C.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 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答案】C【解析】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A项正确;闷热的环境中,人体失水多于失盐,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B项正确;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项错误;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细胞代谢,从而增加产热,D项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清楚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阳离子(如Na)内流,则使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外正内负外负内正);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抑制(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35.如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细胞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答案】D【解析】如果甲是感受器,会产生神经递质,但神经递质不经过血管,A错误。如果甲是下丘脑细胞,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激素,B错误。如果甲是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但不能让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如果甲是甲状腺细胞,会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甲状腺激素能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6.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M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若M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 若M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和来维持体温恒定D. 若M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和两个过程控制。【详解】若M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过程为神经调节,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垂体控制,血糖调节过程可表示为,B错误;若M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和,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内容,确定各个数字代表的调节类型,明确血糖调节是血糖调节过程不受垂体控制。37.如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C.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并由垂体释放【答案】A【解析】分析图解可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血量的减少,故血量有所增加,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最终由垂体释放,B错误;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直接连通至垂体,并由垂体释放,D错误。38.高糖、高脂肪膳食习惯容易导致肥胖并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图是健康成人和肥胖病成人一次性口服100g葡萄糖后,150分钟内测得两者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肥胖病成人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注:健康人空腹下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20U/mL)。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肥胖病成年人的胰岛素释放速率高于健康成年人的胰岛素释放速率B. 30min后健康成年人因血糖浓度降低,反馈调节使胰岛素浓度随之下降C. 该肥胖者胰岛素浓度高可能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下降有关D. 长期高胰岛素水平会加重胰岛A细胞产生胰岛素的负担,将引发糖尿病【答案】D【解析】根据曲线分析可知,肥胖症成年人的胰岛素释放速率高于健康成年入的胰岛素释放速率,A正确;30min后健康成年人因血糖浓度降低,反馈调节使胰岛素浓度随之下降,以防止血糖浓度降得太低,B正确;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发挥作用,所以该肥胖者胰岛素浓度高可能与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下降有关,C正确;长期高胰岛素水平,而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血糖浓度升高,则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降低,D错误。39.用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压力激素(一种激素,与情绪波动有关)处理5组健康小鼠后,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曲线。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均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处理前几小时应对小鼠禁食以使其血糖含量维持在常规水平B.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与压力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引起的效应相比,前者较为渐进、较持久、幅度较大D. 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和压力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用不同激素处理5组健康小鼠后,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均相同;激素C为压力激素,与情绪波动有关;激素处理前几小时为使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常规水平不应该提供食物给小鼠。【详解】对小鼠饥饿处理是为了保证血糖浓度处于正常值,因为进食后血糖浓度将升高,A正确;通过组2、组3 和组4比较,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同时使用(组4)升高更加明显,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组4与组5相比,组5血糖升高更快,说明胰高血糖素与压力激素之间也具有协同作用,B错误;比较组2和组3可以发现,组2血糖升高迅速,但持续时间短,很快下降,组3升高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幅度较大,C正确;组5、组4与组3相比,说明肾上腺素和压力激素分泌增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具备实验设计的基本思维,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实验,进而得出相关结论。40.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肥胖引发型糖尿病的机制时,发现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岛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这种蛋白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B. 、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C. 激素只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 型糖尿病人的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激素受体的敏感性【答案】D【解析】【分析】图分析可知,激素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激素为胰高血糖素,激素为肾上腺素,两者都有升血糖的功能;结构A为下丘脑。【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激素为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错误;激素为胰岛素,激素为胰高血糖素,两者之间存在拮抗关系,B错误;激素为肾上腺素,可以参与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等,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型糖尿病是由于PEDF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产生的,而图中的激素为胰岛素,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以及A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并根据各自的功能分析答题。二、非选择题4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答案】 (1). 血浆 (2). 增加 (3). 降低 (4).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解析】(1)血浆(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