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25662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解析提炼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答案C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别肠转如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反映的是火车速度之快。答案B3.下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故B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火车影响了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故D项错误。答案C4.清同治十三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解析两者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其共同的时代意义是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答案B5.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答案B6.“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火车解析由关键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即可判断B项正确。答案B7.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由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解析由图中人物外表特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清末,而手拿电话进行通信,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在中国得到应用,故A项正确。答案A8.导学号113740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材料二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一也。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个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列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实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具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漠,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次第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1)材料一中,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中,谭人凤在发展铁路问题上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理由是什么?(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历史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建议:架设有线电报、兴办火车铁路。理由:军情瞬息万变,电报可以一刻千里,迅速传达军令情报;火车可以一日数千里,快速运兵增援,不误军情。(2)主张:把铁路收归国有。理由:符合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发展铁路是世界大势,关系国家命运;中国幅员辽阔,铁路收归国有,可以统一筹划,有计划地发展。(3)在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解析从材料“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可以得出城乡思想观点的不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答案B2.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由此可推知当时()时间名称线路1903年夏滇蜀铁路总公司昆明泸州1903年夏安徽铁路总公司芜湖南京1903年山西同蒲铁路公司大同太原蒲州1906年四川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宜昌重庆成都1907年黑龙江齐昂铁路总公司齐齐哈尔昂昂溪1907年河南洛潼铁路公司洛阳潼关A.中西部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C.交通发展推动了民主进程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解析材料反映商办铁路较多,说明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故答案为B项。从表格中的线路看,不全在中西部地区,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反映交通发展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B3.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记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解析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车船店脚”从业人员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D项正确。答案D4.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D.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解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反映的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交通规则在朝着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租界当局指的是外国人管理,故D项错误;A项与题意不符;汽车这时还没有在中国出现,故B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6.导学号11374039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介石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C.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D.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解析铁路和现代化公路的增加体现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取消国内关税关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7.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解析从材料可知,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进,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也在发展。答案C8.导学号11374040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解析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但是其管理方式还是封建式的,创办者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故D项错误。答案A9.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结构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D项错误。答案B10.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这表明()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解析“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变乱风俗”表明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C11.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A.中国已经使用无线电报B.电报主要用于普通百姓事宜C.电报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D.中国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解析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和现象,可以得出是有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故C项与题意相符。无线电报业务到1906年才出现,故排除A项。科举发榜属于国家大事,故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故排除D项。答案C12.1880年发表的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长14.5千米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银28.5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唐山到胥各庄铁路。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以骡马拖拽,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 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材料三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面临重重困难: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工程成败与中国荣辱系于詹天佑一身。他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爱国热忱,昼夜奋战,顶着巨大压力和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2)结合材料三,说明詹天佑在中国铁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综上,分析阻碍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1)情况:中国早期的铁路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扰、破坏;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2)地位:“中国铁路之父”。影响:发展了中国的铁路事业,增强了中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因素:思想观念的落后,对先进文明成果的排斥;国家衰败,经济实力不足;帝国主义的觊觎和争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李鸿章材料二凡事穷则变,变则通。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李鸿章材料三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国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共计英国2 800英里6 420英里俄国1 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法国420英里美国300英里材料四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修建的铁路占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所控制。(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回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原因: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2)目的: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