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二 素材运用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493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二 素材运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二 素材运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编 写作 专题三 微案二 素材运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材运用微点突破一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素材;所谓“面”,就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点面结合,就是由点到面或者由面到点,选用素材对写作中心进行分析。由点到面,即由对具体素材的理解引申到共性素材;由面到点,就是由对共性素材的分析引申到具体素材。点面结合,能够使论证的逻辑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示例:在中国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并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征途中,一代代有志青年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推开历史的牵绊,抹掉岁月的不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砥砺前行,一路播种,一路芬芳。为响应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30岁出头的黄旭华隐姓埋名,断绝与亲友的联系,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将自己的青春交付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终于,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节选自2018年北京考生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分析:先从“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写一代代有志青年“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然后从“点”的角度,写黄旭华将青春交付核潜艇事业。点面结合,表达了对“青年与祖国成长”这一话题的思考。微点突破二多材攒聚所谓多材攒聚,就是将一些能够体现写作中心的同类素材进行恰当的罗列与叠加,共同表现写作中心。叠加素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罗列,而应该是合理的组合。有的考生平时掌握了大量素材,在具体写作时,为了展示自己内容的丰富性,便将一些看上去有点儿联系但又缺少内在关系的素材堆砌在一起。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体现素材运用的广度,还会让整个文章的分析缺少一种严密性。如此一来,极不可取。下面举一个运用较好的例子: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节选自2018年天津考生“国之重器”赞)分析:选段从三个方面对可称“国之重器”者做了具体的展开与礼赞:智者的创新、思想者的敢言、普通人的奉献,具体论述每一方面时都列举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正面素材,表达了对“国之重器”具体内涵的理解,多材叠加,有力地突出了写作中心。微点突破三巧妙联系所谓联系,就是能够将一些具有相关性的素材以严谨的逻辑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对写作中心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就是由一个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话题,引出与之相关的具体素材,并以紧密的联系使这些内容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整个论述具有清晰的条理,并能够使表达更加深刻。示例:由古至今,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百年磨难,千年积淀,漫漫的历史长河铸就了如今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不仅有着先辈留下的文化和物质瑰宝,还有着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新事物,新迹象。而这些事物正是认识当今中国的关键之处。提及中国的物质文化瑰宝,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就应当是万里长城了。说起长城,总不免联想到边塞战事。“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这一首塞下曲描写的就是长城的萧萧夜景。还有汪遵笔下的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那么坚固,那么雄浑。除此之外,在今天,长城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永不言败历史的见证。它历经风雨,却从未倒下。诚可谓:华夏文明五千载,绝代风采依旧在!分析:以对中华瑰宝的思考,引出“长城”这一写作中心,具体分析时,从王昌龄的诗句,联系到汪遵的诗句,再联系到今天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最后表达自己的认识。微点突破四层层追问所谓层层追问,就是通过反问的形式表现写作中心。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且能够让文章表现出严谨的思路。具体运用时,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形成一系列的观点、看法,让论点层层深入。具体安排时,可以抓住素材的一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认识,表达鲜明的立场,让深刻的观点在分析中得到展示。示例:而且,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是个人发展以及价值实现的一大推动力量。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因为渴望被统治者需要。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因为渴望被国家需要。试想,若没有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他们之中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正是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芸芸众生努力发展自身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可是,人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吗?若人人都希望社会主动对自己伸出“橄榄枝”,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发展滞后。因此,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满足这种需要。比尔盖茨在电脑软件行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对他的召唤吗?马云在电商行业取得的成就仅仅来自于网上交易对他的呼唤吗?当然不是!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主动抓住机遇,迎合了社会和时代发展之需;马云之所以能成为时代弄潮儿,是因为他坚信“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主动开辟了电子商务这片新的商业领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迎合”社会、民族及时代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脱颖而出,更好地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节选自2018年上海考生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分析:为表达“不仅要渴望被需要,也应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这一观点,作者在运用素材时便以一个又一个的设问,引出一个又一个素材,充分表现了写作中心。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长约两小时的记者会上,33次提到了“创”字;在回答的19个问题中,有4个问题用“创”予以回应。或许站在小的目标上,“创”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但是站在大的目标上,这一切的落脚点都在于更好地惠民利民。“创”是为了人民,这是“创”的落脚点。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请为这一题目写出典型素材,并运用点面结合法写出运用示例,示例文字不少于200字:答案典型素材: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例,郝景芳创作北京折叠的经历。运用示例: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是指路的明灯。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渴望。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而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人民。两会上,李克强总理33次提到“创”字。若将“创”解读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人生等内涵,那么归纳起来,它便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能够将“创”落到实处的理念。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辛勤钻研探索,培育出“东方魔稻”,为无数饱受饥饿折磨的人带来生命的曙光;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凭借独特新颖的视角写出优秀作品北京折叠,为无数读者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创新,是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获益的创新。这些创造,使人民享受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芬芳的鲜花让我们流连忘返,华美的建筑让我们赞叹不已,优美的文字让我们身心陶醉美,无处不在。可是,当我们站在美的旁边时,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请以“站在美的旁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请为这一题目写出典型素材,并采用多材攒聚法写出运用示例,示例文字不少于200字:答案典型素材:再别康桥中的画面美,雨巷中的意境美,荷兰郁金香和风车的美。运用示例:美国隐士派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曾说过:“美,不能造作,它用生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的波纹,上帝会设法制止,使它永不能完成。”美,多么纯洁,而这纯洁之美总是没有极致的。这样,就需要我们带着一颗单纯质朴的心去永恒地追求。尽管不去康桥,我仍然可以找到一个明媚的午后,撑一支长篙,泛舟于粼粼的流水之上,留住那份宁静愉悦的美;即使不去雨巷,我仍然可以找到一个淅沥的时分,撑一朵精致的油纸伞,怀着幽怨的情绪,漫步在发亮的青石板上,留住她哀怨缠绵的美;即使不去荷兰,我仍然可以找到一个清爽的早晨,站在一个温柔的丘陵上,望着眼前大片的黄色郁金香和远处缓缓转动的风车缩影,留住它清新绚烂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