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满分80分)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血缘关系 B. 财产制度 C. 宗教信仰 D. 地域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祖庙”可知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财产、宗教信仰和地域联系,故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结合材料“宗,尊祖庙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史记》中“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描述的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度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最大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出皇权至高无上,B正确;A属于中央官制;C是西周时期地方政治制度;D是维护分封制的礼仪制度。故排除ACD。 3.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古代帝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 分割地方权利 B. 监督监察地方 C. 发挥文官作用 D. 掌控官吏任免 【答案】B 【解析】 【详解】刺史主要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宋太祖设置通判也是监察地方官员,二者目的都是监察地方,B正确;材料中目的是监察,不是分割地方官权力,A错误;刺史并不是发挥文官的作用,C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制度,不是掌控官吏任免,D错误。 【点睛】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4.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的实质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减少决策失误 C. 提高行政效率 D. 笼络科举世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故选A。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故排除;C项也是影响,故排除。D项错误,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责及其意义需要重点掌握。还有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5.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推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世袭为依据,不需要经过考试这一步骤,故A错误。推举制是由地方与当朝官员自行推荐再封官,也不需要经过考试这一步骤,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自隋朝开始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选官制度,故C错误。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学生通过各级考试入仕做官,符合题干要求,故D正确。 6.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 集中军权 B. 集中行政权 C. 集中财权 D. 集中司法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五代武人擅权的教训,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军权集中于君主的手中,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7.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南书房内阁与军机处 A. 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B. 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C.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D. 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都是清朝初年的中央中枢机构变化,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最能说明这一主题,B正确;内阁制在清朝初年并不是消亡,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央中枢机构变化,不是地方制度变化,C错误;军机处是雍正皇帝在位时候设立,D错误。 8.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由众多城邦组成。其中以实行民主政治而名垂青史的是 A. 雅典 B. 斯巴达 C. 罗马 D. 迦太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由众多城邦组成。其中以实行民主政治而名垂青史的是雅典,故A项正确;B项是贵族制,排除;CD项不属于古希腊城邦,排除。 【点睛】“以实行民主政治”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9.公元前399年以“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机关是 A. 陪审法庭 B. 公民大会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陪审法庭负责审理日常案件,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它审议,所以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机关应是陪审法庭,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十将军委员会是古希腊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故BCD三项排除。 10.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 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 C. 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 罗马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并未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罗马法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性质作用、历史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再以逆向思维排除。 11.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没有全部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B正确;女王不掌握国家实权,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女王不关心政治,故C错误;女王没有全部政治权力中“全部”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国王的地位。英国国王“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斗争之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 12.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 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 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 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答案】D 【解析】 从18世纪起,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故D项正确,ABC属于影响。 【点睛】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其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而形成的顺差,又称贸易盈余。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目的所在。 13.在鸦片战争后与中国签订的条约中,英国人获得了“倘遇有交涉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请华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的权力。这项权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 领土主权 B. 关税主权 C. 司法主权 D. 贸易主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英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割让土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D项错误。 14.日本教科书中曾这样介绍:“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这一介绍 A. 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B. 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面合理 C. 掩盖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D. 忽视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日本掩盖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性质,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洋水师的覆灭,故A排除。日本的立场决定其不可能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面合理,故B错误。当时中国人民没有形成全民族抗战,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15.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台湾割让给日本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国家权力,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所以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B项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故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6.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 17.“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色彩。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2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A项正确,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19.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D.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主权在民以及责任内阁制,这部宪法是中共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类型的宪法,C正确;这部法律并没有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A错误;中华民国的成立是1912年1月1日,不是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A错误;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是溥仪皇帝退位,D错误。 【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仿效美国共和政体同时又结合了中国国情。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临时约法》 A. 践行了三民主义理论 B. 确立了代议制民主 C.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给予人民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 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处于“虚尊”地位,一般不掌握行政权力。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内阁,形式 上虽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它由议会产生并对国会负责,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21.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 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 B. 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 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 D. 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出自“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是当时的人记录的材料,可以作为参考,B正确。当时的人记载的资料,具有参考价值,A错误。本题材料叙述较为客观,C错误。材料可作为参考,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是谁写的,而是因为记载的时间,D错误。 22.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五四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清政府,因此A项错误;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运动,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肖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BC项并未以帝国主义作为矛头指向;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军民反抗义和团运动 23.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 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 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 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 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答案】B 【解析】 容闳肯定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认为光有爱国热情还不够,必须正确引导,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所用。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爱国热情的引导,并非民众缺乏爱国热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必须“纳入政府的领导”,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民气”的引导,没有涉及对民众的管理,排除D项。 24.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兄弟”、“一 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很明显,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封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无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创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故D项错误。 26.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国民政府兴师北伐,即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辛亥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抗日战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北伐战争而非解放战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7.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中的“起义”指的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27年南昌起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创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故A项正确;秋收起义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起义,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也属于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故选A。 28.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C 【解析】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C正确。 29.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在淞沪会战中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0.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全过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答案】B 【解析】 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从那时开始便开展抗日斗争,因此“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的说法更能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CD项。 31. 《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 淮海战役胜利后 B. 辽沈战役胜利后 C. 渡江战役胜利后 D. 平津战役胜利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关键就是解决是哪场战役。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的一景,因此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32.总结概括是复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表为某同学设计的历史知识表格,下列选项与表格要求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国民大革命 ① 十年对峙 ② 抗日战争 ③ 解放战争 ④ A. ①中共一大②北伐战争③淞沪会战④重庆谈判 B. ①八七会议②红军长征③百团大战④三大战役 C. ①北伐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百团大战④渡江江战役 D. ①中共二大②红军长征③西安事变④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大革命时期高潮事件是北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重大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战役,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到1927年,中共一大是1921年,故A错误;八七会议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召开,B错误;中共二大是1922年,也不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33.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故《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是D,排除A。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共产党宣言》提供理论基础,不是主要条件,排除B;C项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是《共产党宣言》出现的主要条件,排除。所以选D 34.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 《人权宣言》的颁布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故C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故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考查时间意识,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然后进行排除即可。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848年,由此判定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5.《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材料强调的是 A.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B. 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C. 把谋求人类解放作为目标 D. 揭露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阶级实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C项符合。A、B、D三项均与“一切人自由发展”不相符,可排除。 36.197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00周年,我国为纪念百年前的这一段光荣岁月,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下列有关发行纪念邮票的理由,准确的是 A.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 巴黎公社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的一次斗争 C.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D. 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A正确;巴黎公社只是巴黎无产阶级自己进行的一次斗争,并不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的一次斗争,B错误;巴黎公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C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错误。 37.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巴黎公社具有很强的民主性。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A. 公社政权代表的阶级利益上 B. 公社政权的性质上 C. 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上 D. 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民主”是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这是巴黎公社民主性的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体现。 38.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一战是导致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没有一战,就没有十月革命 C. 一战推动了十月革命的发生 D. 战争是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革命的条件成熟,推动了十月革命的发生,故C项正确;但并不是说一战是必要条件或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原因应该存在于俄国社会历史内部,而一战显然只是外因,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对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促进了俄国革命形势的成熟。所以,战争和革命虽有内在联系,但它只是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 39.“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七月流血事件 C. 苏联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封建王朝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材料中这些论述,这个历史事件指俄国二月革命,A项符合题意;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于1917年7月,苏联成立于1922年成立,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它们都晚于二月革命,此时沙皇早已不存在,排除BCD项。故选A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40.“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B. 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 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答案】A 【解析】 “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意在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即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国内意义,而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再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再效仿西欧资本主义而非否定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共1题,满分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法律文件 政体 国家元首 英国 ① 君主立宪制 国王 ② 1787年宪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 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③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 皇帝 (1)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① ② ③ ④ 材料二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节选) A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C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2)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A B C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须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层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①《权利法案》;②美国;③总统;④君主立宪制 (2)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3)观点:在近代,面对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说明:1919,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社会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英国的法律文献是《权利法案》;依据1787年宪法可知是美国;依据所学法国国家元首可知是总统;依据所学德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2)依据表格“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可知A马关条约;依据“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可得出B是南京条约;依据“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可知C是《辛丑条约》。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可以归纳出在近代,面对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所学可知1919,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社会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