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948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观察下图,这是我国山东省出版发行的报纸。与此报纸的得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报纸“齐鲁晚报”名称中的“齐鲁”两字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故C正确;世袭制是爵位父传子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最高长官是郡守县令,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由报纸“齐鲁晚报”名称中的“齐鲁”两字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2.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B. 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 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D. 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上的一些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秩序,故D正确;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A错误。B、C不是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神权与王权结合B. 中央集权制形成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 “家天下”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提到的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正是秦朝建立的年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正确;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在秦朝以前就有了,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AC两项排除;家天下的形成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结合题干时间“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可知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汉族与少数民族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是皇帝的个人独裁,总揽全国的大权,所以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所以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所以主要存在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故正确,所以A正确。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矛盾,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C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包括两个部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主要说的是君主专制,也就是中央的决策权在皇帝;中央集权也就是说地方服从中央。5.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保证官员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应为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一方面向大众开放,凭真才实学参与到政权中来;另一方面避免形成官僚特权阶层。科举制扩大官员的选拔来源,不只从世家大族选拔官员,只要“有足够的学养”,就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故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因此官员必须具有文化知识,故正确;科举制只是选官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故错误;所以B正确,ACD排除。6.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六部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将通过的决策交给六部执行,故正确,排除,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点睛】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将通过的决策交给六部执行。7.宋代均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员担任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特设的地方官,因而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这说明宋代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 地方自治权利加强D. 地方管理日趋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代均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员担任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特设的地方官”、“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体现的措施能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题干涉及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故排除B;官员的设置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地方管理日趋混乱,故D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材料“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 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答案】D【解析】【详解】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D项正确;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项错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不可以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BC两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B. 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C.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D. 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反映出皇权越来越强大,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轻视文化修养和关注自身形象,故AC错误;材料是起居注变迁的过程,不能证明其史料价值越来越小,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材料可知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说明皇权不断加强。10.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A. 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C. 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D. 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光荣革命后的国王并非直接统而不治的,材料中王权的反弹恰恰表明“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曲折性与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D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对王权进行了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B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并非“肆意扩张权力”,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故C错误。11.下图为英国政治制度机构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首相是政府首脑B. 国王是国家“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C.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D. 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图示可以看出,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议会下院由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提名内阁成员组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故C项不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2.该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共和制B. 实行联邦制C. 推行两党制D. 确立三权分立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和题干中“独立战争胜利后”的关键信息可知,美国为了改变图示中的局面,颁布了1787年宪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故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1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由此看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A.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B.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体现了宪政的分权以及不同权力之间的互相制约与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可有效防止专制独裁,达到“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的效果,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参与政治,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市民素质,故C错误;材料与革命彻底性无关,故D错误。14.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这主要是因为A. 南京条约没有打开中国市场B. 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英国的侵略C. 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要求不断膨胀D. 清政府未能履行南京条约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说明英国会继续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侵略欲求,故C正确;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故A错误;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侵略与英国继续侵略中国无关,故B错误;清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内容,故D错误。15.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且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D.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咸丰和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对条约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不必严格守约,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奕意识到需要遵守条约才不至于同列强为敌,事实上遵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说明中国正逐渐与国际规则接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故A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主权独立,故C错误。16.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A. 英军割占香港岛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C.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D. 太平军进行北伐【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北伐,故D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1842年南京条约,故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时间“1853年”“粤逆”“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太平军北伐。17.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8.下面是一位同学历史课堂笔记所写的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历史影响。据此推断这次战争是A. 甲午中日战争B. 中法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关于投资设厂的规定,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纷纷扩大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A正确;中法战争是1883年至1885年中法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关于投资设厂的规定,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1900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A. 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B. 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C.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D. 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00年”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抗击外来侵略,故B正确;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错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故C错误;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故D错误。20.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品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同时,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下列选项,对此漫画解读最正确的是A. 担负起了宣传民国政府的责任B. 展示帝国主义无法满足的贪欲C. 暗示清政府对内拼命压榨人民D. 揭露了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可知清政府在为洋人办事,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1911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无法满足的贪欲,故B错误;清政府对内拼命压榨人民只体现磨油,未体现“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不全面,故C错误。21.学者冯天瑜认为某一历史事件“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该历史事件指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可知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并未推翻封建帝制,故AB错误;国民大革命时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故D错误。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种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A.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B. 保障三权分立制度C. 体现主权在民D. 制约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总理的制约,这是孙中山为制约袁世凯的权力而提出来的,故D正确;这一制度主要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制度,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主权在民,故C错误。23.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应当是A. 由闭关走向开放B. 由专制走向共和C. 由落后走向富强D. 由愚昧走向科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第一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的功绩,具体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24.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A. 民众广泛参与B. 得到政府支持C. 上海首先发起D. 以学生为主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除山东、北京、上海外,其他许多地区也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拒签和约的斗争”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故A正确;五四运动并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故B错误;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发起的,故C错误;学生是先锋,不是主力,故D错误。25.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A. 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 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了“更新的时代烙印”,故C正确;A“首次”错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而五四运动是1919年,故B错误;五四运动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故D错误。26.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土豪大恐慌”可知,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中共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故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是国共合作,与材料“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A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内战,与“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D错误。27.“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歌颂了A. 八七会议B. 三湾改编C. 遵义会议D. 中共八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正确;八七会议既未批判左倾错误也未重新确立领导人,故A错误;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中共八大是1956年,与“党和红军脱危险”无关,故D错误。28.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历史因素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所以正确;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不相同,两党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国民党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上,中共代表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所以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29.对下列1937-1945年期间丰子恺的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A. 表达了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谴责B. 寄托了对世界和平的愿望C. 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喜悦D. 控诉了日本侵华的暴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图片和时间“1937-1945年”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而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谴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情,与材料主题无关,符合题意“不正确”,故选A;炮弹作花瓶体现了寄托对世界和平的愿望,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胜利之夜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喜悦,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关山月和空袭控诉了日本侵华的暴行,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3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C.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D. 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949年4月”“大江边”“金陵”可知与渡江战役有关,故C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故A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到1949年初,故B错误;D发生在渡江战役之后,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2)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言辞刀笔取人”的做法存在什么弊端?(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2)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考试科目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选拔的人才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解析】第一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三则材料,据材料一“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等信息可以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第二第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难度不大。解题时结合材料中唐太宗所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加强官员品德重视。(3)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给史料分析归纳,首先需要结合前面三则史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材料四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分析归纳。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2)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两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案】(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2)“精巧制度的安排”: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3)基本特征:议会权力至上;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政党政治。【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权力由专制到权利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结合所学从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传统以及人民的斗争等方面来回答。(2)第一小问,安排:根据材料二“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是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维护美国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等方面来回答。(3)结合英美两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可知其基本特征有都承认议会权力至上;都强调分权制衡原则;都实行民主原则,人民有选举权;都实行政党政治。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摘编于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确定这一主题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完善表格,在答题纸上写出其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的性质主要历史意义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辛亥革命孙中山BC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等新民主主义革命D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E【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反侵略,反封建,或反侵略,求民主)。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A:事件太平天国运动B: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意义推翻了清王朝(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思想日益深人人心。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E: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的主题,依据材料一“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可以得出主是反帝反封建,求民主。第二小问的依据,依据材料一“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可以得出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本小问的填表,由“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可知,A是太平天国运动;由“辛亥革命”可知,B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是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思想日益深人人心;由“南昌起义”可知,D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由“国民大革命”可知E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