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883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渠书失败的间谍成功的水利专家郑国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发生的第一大间谍案,即“疲秦之计”变为“强秦之策”的郑国案,可谓家喻户晓。话说2 2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为了对付强大的秦国,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前往秦国,劝说秦国修建水渠,引泾河之水灌溉农田。以此耗费秦国人力,阻止秦国东伐韩国的故事。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这便是著名的“疲秦之计”。 然而,郑国是一名出色的水利工程师,却不是一名成功的间谍。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欲杀郑国。郑国据理谏秦王曰:“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造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没有治郑国之罪,而是令他继续完成未完的渠工。这一修,便是10年。当耗时10年的郑国渠竣工后,关中平原成为天下粮仓。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为郑国凿渠有功,遂以郑国命渠。至此,韩国的“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韩国灰飞烟灭。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河渠书的由来司马迁从20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看到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北行自龙门直到朔方。从夏禹能分流水势,防止洪水泛滥,河道沟渠得以疏通,作者深切感到:水的利害太大了! 并且随从皇上背负薪柴填塞宣房决口,因感伤瓠子诗而写下了河渠书。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作了详细记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水利概况及其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水的利、害两面性的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赞颂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精神及所取得的成就。一、通假字1然河菑衍溢同“灾”,译为“灾难”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同“导”,译为“疏导,疏通”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同“斯”,译为“分开”4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同“淄”,译为“水名”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同“疲”,译为“疲惫”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同“抵”,译为“抵达”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同“傍”,译为“依靠,沿着”8用注填阏之水 同“淤”,译为“淤泥,淤塞”9其奉邑食鄃 同“俸”,译为“俸禄”10鱼沸郁兮柏冬日 同“迫”,译为“逼近”11北渡污兮浚流难 同“纡”,译为“纡曲回转”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同“他”,译为“其他”二、古今异义1以别九州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今义:中国的代称2害中国也尤甚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古义:往常 今义:不同的时候4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古义:难走的地方 今义:不容易相处;困难5漕从山东西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 今义:山东省6便于砥柱之漕古义:比方便 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7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三、一词多义1. 既2引3说4数5卒6间7以8于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漕:漕运令齐人水工徐伯表表:测量标记漕从山东西西:向西去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种田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天子)交给(下属)从斜下下渭 下:流入(2)名词作状语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陆:在陆地上水:在水路上毋令东伐 东:向东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东南:向东南2动词活用动词为动用法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悲:为悲伤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富:使富裕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使疲惫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使肥沃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省略介词)欲罢之,毋令(之)东伐。(省略宾语)欲以(之)溉田。(省略宾语)秦以为然,卒使(之)就渠。(省略宾语)2倒装句(1)主谓倒装句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甚哉”倒装)(2)宾语前置句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正常语序:烧萧条兮噫乎以何御水)(3)状语后置句拟于巴蜀。(正常语序:于巴蜀拟)3固定句式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无异:和相同)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以为然:认为对)瓠子决兮将奈何?(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明确:时间治水工程夏朝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凿开离碓、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汉代郑当时开凿漕渠、番系选渠田、张汤通褒斜道、庄熊罴凿龙首渠、堵塞瓠子决口2.“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明确:(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3)汉武帝治黄过度耗费人力财力。3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明确: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4举例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明确:对比治理水患效果的对比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治理水患效果显著,泽及后世汉代统治者劳民伤财,收效甚微治理水患态度的对比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对秦国也有利,利人利己田蚡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统治者兴修水利行动的对比大禹身先士卒,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成功汉代天子临江作歌,靠祈祷以达目的水之利害司马迁在阐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时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面的有:河东守番议绕砥柱开漕运,结果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结果水湍多石,不可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结果“水颓”,未得其饶。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的结果。相反,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大禹治水,九泽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重视调查”“思路”“实事求是”“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鲧奉命治理洪水,鲧用“堙”法,愈堙愈决,不可收拾,结果“九年而水不息”,治水无功而被杀。禹改用“导”法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结果消弭了水患,“钟水丰物”。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奇货可居卫国的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宠,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的“货物”,现在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回家后,吕不韦问父亲:“农民种田,一年能得几倍的利益?”“可得十倍的利益。”父亲回答说。“贩卖珠宝能得几倍的利益?”“可得几十倍的利益。”“要是拥立一个国君,能得几倍的利益?”“那就无法算得清楚了。”于是吕不韦说起秦国公子异人的事,并表示要设法把他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父亲非常赞成。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示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自己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子楚没有食言,他让吕不韦享受着十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吕不韦所买下来的奇货,终于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1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2九卿秦汉时中央九个行政官职的总称,即奉常(后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掌管宫廷侍卫)、卫尉(一名中大夫令,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少府(掌管宫廷总务)、廷尉(一名大理,掌管刑狱、司法)、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和治粟内史(后改称大司农、大农令,掌管租税、赋役、财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魏晋以后,尚书省六部分管各部行政,九卿权力减弱。明代有大小九卿之别,大九卿为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小九卿为大常寺卿、翰林学士等。清代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一般不将六部尚书计算在九卿之内,但九卿究竟指哪九种官无明文规定。(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作:造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同“导”C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解析:选DD项,登:丰收。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陆行载车B毋令东伐C东南注巨野D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解析:选DD项,为使动用法,使肥沃。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在陆地上,向东,向东南。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B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既罢,归国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解析:选AA项,“并”都是通“傍”,依靠、沿着的意思。B项,前一个“罢”是罢了,作罢。后一个“罢”是停止,结束。C项,前一个“至于”古今相同,后一个“至于”是“到了”,D项,前一个“于是”是“这时候”,后一个“于是”和今天相同。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D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解析:选CA项,前一个“而”指的转折关系,后一个“而”是承接关系;B项,的前一个“以”是“来”,后一个“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项,前一个“于”表示“在”,后一个“于”表示“比”。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A文章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河渠开凿情况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时,简述了西门豹灌溉邺郡农田的事迹。B太史公的总结,交代了写河渠书的原因,抒发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C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自己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D河渠书的内容,在于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就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人于某川、某河、某海等。解析:选D河渠书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而是通过记叙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3分)译文:_(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4分)译文:_(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3分)译文:_参考答案:(1)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2)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3)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选自史记乐书,有删改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回声、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D即去之晋 去:离开解析:选CC项,弘:宽宏。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D项,固定组合,表手段、方法、工具等。此都译为:“用来的”。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B师旷认为师涓所奏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解析:选CC项,“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译文:_(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译文:_(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译文:_参考答案:(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2)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参考译文: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声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息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的上游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卫灵公说:“行。”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弹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台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来的路上,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您演奏它。”晋平公说:“行。”(于是)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来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声,不能再演奏了。”晋平公说:“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子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磬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淫靡荒唐的方法。淫靡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事是仁义的道理。”三、语言运用(13分)11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主持人得知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逝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B某学生去看望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一见面,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身体还好吧?”C主持人向小朋友讲述她的旅行见闻:“一条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多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可好看了!”D一位到养老院采访的记者动情地对老人们说:“看到耄耋之年的您们,仍如此精神矍铄,我就放心了!”解析:选CA项,“家父”改为“令尊”。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B项,“久仰”改为“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D项,“您们”的称谓错误,“耄耋之年”“精神矍铄”过于书面化,“我就放心了”不合语境。12下面是夏本纪中的一段话,请从河渠书中选取一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不超过15字)(4分)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答:_参考答案: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答:_解析:要做好仿写题,要分析供仿句的句式、使用的修辞手法、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等。供仿句的句式是“人生如应该多一些少一些”;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前后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等。明白了这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仿写了。参考答案:(示例)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