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专题3.17 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的理论综合题解题方法和策略.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811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专题3.17 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的理论综合题解题方法和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专题3.17 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的理论综合题解题方法和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专题3.17 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的理论综合题解题方法和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3.17 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的理论综合题 元素及化合物综合应用型试题在高考中为必考题型,在各省市及全国卷中均有出现。在考查形式上通常以工艺流程题,物质制备、性质探究类试题,综合推断试题(少数省市,逐渐淡化),还有结合物质结构进行推断等。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在考查中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等知识融入越来越深,这也就要求我们队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不再是单纯的记和背了,而是从原理的角度进行掌握,进行整体分析,通过联系、对比、归纳等方法进行解决。 (3)长颈漏斗的作用是平衡气压,避免装置C中压强过大;(4)当C中红棕色完全消失时,不再存在NO2气体;(5)D中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三颈瓶中与ClNO反应;(6)用玻璃棒蘸取NaNO2溶液点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若试纸变蓝,则说明HNO2是弱酸;首先要使ClNO与水反应;因为碘化银为沉淀,而酸性高锰酸钾能将氯离子氧化,所以需要先验证氯离子的存在;由于引入了足量的银离子,所以仅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验证亚硝酸。【详解】(5)因为亚硝酰氯(ClNO)易于水反应水解,所以必须防止有水蒸气进入三颈烧瓶中与ClNO反应,所以D中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三颈瓶中与ClNO反应,故答案为:防止水蒸气进入三颈瓶中与ClNO反应。(6)若亚硝酸为弱酸,则亚硝酸盐水解呈弱碱性,即用玻璃棒蘸取NaNO2溶液点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若试纸变蓝,则说明HNO2是弱酸,故答案为:使用玻璃棒蘸取NaNO2溶液点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若试纸变蓝,则说明HNO2是弱酸。首先要使ClNO与水反应,选择b;因为碘化银为沉淀,而酸性高锰酸钾能将氯离子氧化,所以需要先验证氯离子的存在,选择d;由于引入了足量的银离子,所以仅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验证亚硝酸,选择c;所以正确的顺序是bdc,故答案为:bdc。【例题2】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剧毒物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旦泄露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来处理,以减轻环境污染。.已知:氰化钠化学式为NaCN,氰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剧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易水解生成氰化氢。(1)CN-中C元素显+2价,N元素显-3价,则非金属性N_C (填“”“”或“=”),请设计实验证明:_。(2)NaCN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硫代硫酸钠的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上述原理实验室制备硫代硫酸钠,并检测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能否达标排放。(实验一)实验室通过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备Na2S2O3。(3)b装置的作用是_。c装置中的产物有Na2S2O3和CO2等,d装置中的溶质有NaOH、Na2CO3,还可能有_。(4)实验结束后,在e处最好连接盛_(填“NaOH溶液”、“水”、“CCl4”中一种)的注射器,再关闭K2打开K1,防止拆除装置时污染空气。(实验二)测定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已知: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Ag+2CN-=Ag(CN)2-,Ag+I-=AgI,AgI 呈黄色,且 CN-优先与 Ag+反应。实验如下:取20.00mL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 示剂,用1.0010-4mol/L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1.50mL。(5)滴定终点的现象:_。(6)处理后的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_ (填“是”或“否”)。【答案】 取少量碳酸氢钠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有无色气泡产生,说明酸性硝酸大于碳酸,则非金属性NC CN-+H2O2+H2OHCO3-+NH3 安全瓶,防止倒吸 Na2SO3 NaOH溶液 滴入最后一滴硝酸银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 否 【解析】【分析】(1)在化合物中非金属性强的元素显负价,非金属性弱的元素显正价,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据此设计实验;(2)NaCN用双氧水处理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二者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氢钠;(3)由仪器结构特征,b装置为安全瓶,防止溶液倒吸;d装置吸收二氧化硫,d中溶质有NaOH、Na2CO3,碱过量,还有亚硫酸钠生成;(4)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还有残留的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空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关闭K2打开K1拆除装置,防止污染空气;(5)Ag+与CN-反应生成Ag(CN)2-,当CN-反应结束时,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说明反应到达滴定终点;(6)计算消耗硝酸银物质的量,再根据方程式Ag+2CN-=Ag(CN)2-计算出氰化钠的含量与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详解】(2)用双氧水处理氰化钠,产生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根据原子守恒一种酸式盐为碳酸氢钠,所以反应为:NaCN+H2O2+H2ONaHCO3+NH3,离子反应为:CN-+H2O2+H2OHCO3-+NH3,故答案为:CN-+H2O2+H2OHCO3-+NH3。【实验一】a装置制备二氧化硫,c装置中制备Na2S2O3,反应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装置b为安全瓶作用,防止溶液倒吸,d装置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由仪器结构特征,可知b装置为安全瓶,防止倒吸,d装置吸收二氧化硫,d中溶质有NaOH、Na2CO3,碱过量,还有亚硫酸钠生成,故答案为:安全瓶,防止倒吸;Na2SO3。(4)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还有残留的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空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再关闭K2打开K1,防止拆除装置时污染空气,故答案为:NaOH溶液。 金属 碱性氧化物 碱盐非金属 酸性氧化物 酸 盐交叉型转化: 三角形转化:无机框图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制取氧气、工业制硫酸、合成氨、制硝酸等。 重要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4)应用数据:物质转化时式量的变化、各元素含量、相对密度等数据都是解题的关键点,可综合物质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如COCO2,NONO2,SO2SO3,转化时分子中都增加个氧,式量变化均为16。(5)把握信息:题目给予的新信息可与旧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题干中的“常见”“过量”等字眼为推断限定了范围;而反应条件、某些物质的频繁出现等隐含信息即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挖掘、筛选信息审题析题解题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提炼出重要信息,然后分析每小题的考查方向,明确应该用哪块知识来解答分析考点,准确作答(1)正确调用已有知识,与题给信息建立联系(2)关注陌生信息的应用验证,得出结果将初步的结论代入题中进行验证。1亚硝酸钠(NaNO2)被称为工业盐,在漂白、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图所示(A中加热装置省略)。已知:室温下,2NO+Na2O2=2NaNO2;3NaNO2+3HCl=3NaClHNO3+2NO+H2O;酸性条件下,NO或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B装置中主要的现象是_。(3)检验C装置产物中有亚硝酸钠的方法是_。(4)D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5)预测C中反应开始阶段,固体产物除NaNO2外,还含有的副产物有Na2CO3和_。为避免产生这些副产物,应在B、C装置间增加装置E,则E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_。(6)检查装置气密性并装入药品后,以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_(填序号)。a.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N2 b.点燃酒精灯c.向三颈烧瓶中滴加浓硝酸d.熄灭酒精灯e.关闭分液漏斗欧旋塞f.停止通入N2(7)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将7.8gNa2O2完全转化为亚硝酸钠,理论上需要木炭_g。【答案】C+4HNO3(浓) CO2+4NO2+2H2O 红棕色气体消失,铜片溶解,溶液变蓝,导管口有无色气泡冒出 取C中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3MnO4-+5NO+4H+=3Mn2+5NO3-+2H2O NaOH 碱石灰 acebdf 1.8g 【解析】【详解】(1)A装置为C与浓HNO3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2)A反应产生的气体进入B装置,NO2在B中与水反应是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Cu反应生成硝酸铜、NO、水,所以会看到B中实验现象为:红棕色气体消失,铜片溶解,溶液变蓝,导管口有无色气泡冒出;(5)C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除含有NO2外,还有CO2气体,NO2在B中反应变为NO,因此从B中逸出的气体有NO、CO2、H2O蒸气,NO、CO2、H2O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亚硝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预测C中反应开始阶段,固体产物除NaNO2外,还含有的副产物有Na2CO3和氢氧化钠;为避免产生这些副产物,应在B、C装置间增加装置E,则E中盛放的试剂碱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蒸气; (5)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会造成环境污染;正确答案:没有尾气处理装置(6)根据题干可知叠氮化钠(NaN3)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乙醚洗涤叠氮化钠可减少叠氮化钠的损失;正确答案:NaN3不溶于乙醚。(7)根据已知可知Ce4+NaN3 和Ce4+Fe2+,Ce4+得电子数等于NaN3与Fe2+失电子数列等式计算,设产品NaN3的质量分数为x,则25.000.101010-3=+0.050014.8010-3计算得x=92.8%正确答案:92.8%。3根据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可设计测定铜元素相对原子质量Ar(Cu)(近似值)的实验。先称量反应物氧化铜的质量m(CuO),反应完全后测定生成物水的质量m(H2O),由此计算Ar(Cu)。为此,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试剂如下(根据需要可重复选用,加入的NH4Cl与Ca(OH)2的量足以产生使CuO完全还原的氨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还原炽热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2)从所提供的仪器及试剂中选择并组装本实验的一套合理、简单的装置,按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为(用图中标注的字母表示)A_。(3)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Ar(Cu)偏大的是_(填序号)。CuO未完全反应 CuO不干燥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 NH4Cl与Ca(OH)2混合物不干燥【答案】2NH3+3CuO3Cu+3H2O+ N2 ADBDC 【解析】【分析】(1)氨气具有弱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被氧化铜氧化,生成氮气、铜和水;(2)根据题干可知需测定生成水的质量,生成的氨气需先通过碱石灰干燥、再与氧化铜反应,最后用碱石灰吸收生成的水,以测得生成水的质量;(3)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铜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列出关系式计算即可;(4)根据Ar(Cu)=- 16,从是否影响a或b来分析误差。【详解】(2)因为需要测定反应后生成物水的质量,所以必需保证通入的氨气是纯净干燥的,由于浓硫酸可以与氨气反应,因此只能通过碱石灰进行干燥,再通入氧化铜进行反应,最后在通入碱石灰吸收反应生成的水,以测得生成水的质量,所以正确的顺序为ADBDC,故答案为:ADBDC;所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 4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预防突发性心脏病等疾病,常见化合价有+2、+3、+4和+5。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制备V2(CO3)3的步骤如下:取18.20gV2O5放入水中搅拌形成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硫充分反应可得V2(SO4)3溶液。将V2(SO4)3溶液与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V2(CO3)3固体22.56g。已知:+5价具有氧化性,+3价V具有还原性,易被氧气氧化。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用Na2SO3固体和H2SO4(浓)制取S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A或B),若利用下述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SO2,连接顺序为a_f。(2)步骤实验装置如下:图中利用水浴处理的优点是_,装置C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_。通入二氧化硫前和实验结束后都要通入N2,目的是_。写出仪器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步骤中洗涤操作后,证明已经洗净的操作是_,本实验中的产率为_。【答案】B d e c b 便于控制温度、受热均匀 维持气压,防止装置堵塞 通入二氧化硫前通入氮气目的是赶尽装置内的空气,实验结束后通入氮气是为了赶走装置内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 2SO2V2O52H=2SO422V3H2O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生,则已经洗净 80.00% 【解析】【分析】(1)制取二氧化硫,为典型的固液不加热装置,选择B;按制取、干燥、收集、处理尾气的顺序连接装置;(2)图中利用水浴处理的优点是:便于控制温度、受热均匀;装置C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维持气压,防止装置堵塞。通入二氧化硫前通入氮气目的是赶尽装置内的空气,实验结束后通入氮气是为了赶走装置内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 (4)在G中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气体,将SO2气体通入到收集器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离子方程式是:2Fe3+SO2+2H2O=2Fe2+ SO42-+4H+;由于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向反应后的酸性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了白色沉淀,就说明产生了BaSO4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取少量二氧化硫与三氯化铁反应后的溶液,用一束光照射液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有胶体产生,这是由于FeCl3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Fe3+发生水解反应:Fe3+3H2OFe(OH)3(胶体)+3H+,产生了Fe(OH)3胶体,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制备的知识。涉及氯气的制取、净化、性质及溶液的配制、胶体性质、离子检验等。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和胶体的性质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