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707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VIII)1、 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内阁5.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7.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9.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 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10.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一系列暴行的影片。影片描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是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11.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A.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 B.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C.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 D.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1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 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13.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官员的素质不断下降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14.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现象。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中朝”的决策 B 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15.“这次会战虽然由于国民政府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错误,导致娘子关作战失利,使日军得以由被动转为主动,但仍不失为华北战区抵抗最坚决、坚持最久、战绩显著的会战之役,而且是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的一个战役。”该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16.右图中的“示”指“祖先”,“示”与“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17.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1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9.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据此分析,此次战役最可能为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2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D依据中日力量对比做出的合理决策22.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23.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4.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基础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25.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A.晋国和秦国 B.燕国和宋国C.鲁国和齐国 D.鲁国和燕国26.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27.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28.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2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3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3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32.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33.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在随后的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丁汝昌徐骧邱逢甲刘永福A. B. C. D.34.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其共同的危害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35.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 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 B 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C 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 D 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36.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37.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独尊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38.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国家政治体系,其中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39.元朝的中央机构不包括A.中书省 B.门下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40.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的新权益是A.四口开埠通商 B.广州贸易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二、主观题4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共2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明)于慎行读史漫录材料四、(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明史材料五、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1分)具体的政治制度有哪些?(3分)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又指的的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6分)(4) 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答题纸二.主观题(共20分)41、(1)(2)(3)(4)试卷答案1.答案:A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A项正确。B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C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项没有涉及到上海。2.D略3.D4.D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皇帝采取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采用了内外朝制度;隋唐时期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宋代采用了二府三司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制;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所以答案选D。A项是秦朝的;B项是唐朝的,而且图中已经有了;C项是宋朝的。5.A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A。6.答案:B7.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可知容闳在赞扬义和团运动中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力量,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没有涉及到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作者的主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答案:A8.D9.答案:D10.答案:C分析: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开始进攻南京,造成南京大屠杀,故项正确;项发生于东北;B项是在北京;D项是在徐州,都与南京无关。11.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分封制度开始于西周,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从中可以得出这是嫡长子继承制。12.B考点西周的宗法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联系宗法制的所学知识来回答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宗法制尽管在西周以后,被废黜,宗法观念中法思想在后世长期存在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法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古文的角度来讲就是君臣关系,从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大小中的关系,因此,宗法制对后世维护国家统治和家族稳定有极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学,就是要巩固家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清时期族规乡约得到官方认可,也可以看出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C材料中看不出中法治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这一特点,只能说中法制体现了家国的特征D中国古代法律规范应该是法家思想为指导的,而不是以宗法观念宗法制度为源头,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故选B13.C从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来看,丞相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故选C。A错,从官员地位的变化看不出官员的素质变化;B错,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错,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14.B15.答案:B分析:材料“导致娘子关作战”“华北战区”“国共双方军队配合得最好”可知,这次战役是指太原会战,故B项正确;A项是华东地区;C项是华中地区;D项只是国民党参与。16.C17.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惩罚的目的在于严禁司官、监工官私自役使部民、夫匠,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所以答案选。材料讲的是对部民、夫匠的人身控制,并没有体现以严刑峻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所以排除、;与材料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律法18.选B考点:1M:察举制;1K: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以西汉中期入仕制度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察举制度的掌握,以及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军功授爵制度时战国时期秦国的制度,故排除;B、察举制度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以孝和廉为选举官员的标准,故正确;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排除;D、科举制度是隋朝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故排除;19.答案:C分析:材料“1938年4月9日”“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可知,此次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故C项正确;AB项发生在1937年;D项是发生在1940年。点睛:材料“1938年4月9日”是关键信息,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是1938年发生的即可。20.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排除;D项是阶级史观的角度,排除。所以选B21.D22.C23.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都在皇帝身边侍奉,位贵权重;后来卫青、霍去病、霍光也都是侍中,有权有势出入宫廷而宰相在右(古代中国有“尊左”的习俗)。这就说明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A,排除C。汉武帝后来放弃了汉初无为政策,采用了有为,所以B说法有误,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分割相权,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24.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B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与A项无关,排除; 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排除C; 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D。所以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25.答案:D分析:晋国封与成王弟,属亲族;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将他们封在秦,属功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燕国封与周王室召公奭,属同姓亲族,宋封与殷商贵族,属先代帝王后裔,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鲁国封与周公长子,属同姓亲族,齐国封与吕尚属于功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同姓不通婚”,燕鲁同属亲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同姓不婚是西周法律关于禁止婚姻成立的要件之一。只要是同出一族,即便是百世之后,也是不允许通婚的。同姓不婚是西周婚姻永久性的禁止条件。26.C27.C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派遣专人加强对地方巡访、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同时加强对“专人特使”的监察,反映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涉及分权与制衡,排除A;宋朝政治体制的实施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排除D。所以选C。28.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发生在鸦片战争前,由材料中“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选B。鸦片贸易始于毒品走私,不可能合法化,排除A;C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英国依仗雄厚的实力,不可能要对华平等贸易,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29.答案:B分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30.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31.B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 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32.【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故D项错误。33.答案:C分析: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条约签订后,台湾爱国军民为了反对割台,保卫国土,推举丘逢甲、徐骧为义军首领,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故C项正确;是清军将领,排除;所以答案选C。3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第二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第三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其中,A符合第一、二组的共同危害;C符合第二组的内容;D答案符合第三组的内容。故答案为B答案,B是他们的共同危害,其他答案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35.D36.答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37.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与不容侵犯。B、D为表面现象。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38.答案:B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基础;C项是秦朝推广;D项是秦朝创立。39.答案:B分析:元代实行一省制,中央只保留中书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一省为中书省,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元代枢密院掌管军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据此取得的新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41(1)秦汉:开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2)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实权,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政机构,明代阁臣无法律赋予的实权。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4)趋势:皇权逐渐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