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6662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总结提升(四)主题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变化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1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二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主题三近代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产生的多种影响1.便于列强侵略。铁路伸到哪里,列强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掠夺那里的资源,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变其地为它的“势力范围”,巩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所以列强特别热衷于路权的争夺,铁路投资一直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投资的最大项目。 2.客观上加快中国旧生产方式的解体,加强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铁路权利的丧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如国闻报 的文章所言:“通中国之铁路,均属西人之铁路,路成而中国亦遂不国矣。” 正是由于铁路权利的丧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20 世纪初,在各阶层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矿山的收回权利运动中,收回铁路权利的斗争尤为激烈,而保路运动的高涨正是造成了武昌起义的大好时机。主题四报刊、影视、互联网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1.报刊: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刊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除了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影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3.互联网:集报刊和影视的优势于一体,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感;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及时地获取与传递信息。费用低廉。互联网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感;具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不健康的网站,有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沉迷互联网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因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典例1】 (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 【方法技巧】 巧找选择题“题眼”的几种方法(1)以时间限定为“题眼”:抓住题干中明显或者隐含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内肯定或排除与题干时间无关的备选项。(2)以地点限制为“题眼”:抓住题干中与解答题目有关的地点,由此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3)以范围限定为“题眼”:从全球史观看世界范围内观察;从国家看,分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国家看,分清不同的区域,作为解答判断、排除备选项的依据。(4)以否定词为“题眼”:历史选择题分为正向和逆向选择题,解答时注意题目设问是肯定还是否定型选择题。(5)以阶段特征为“题眼”:某一历史事件具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独有特征,也是审题和分析备选项的关键,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题目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及特征。【变式训练1】 (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答案B【典例2】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方法技巧】 粗读材料,判断材料属性陈述式命题的解题关键重在明确其考查的是基本概念、史实的内涵,还是阶段性特征。文献式命题的解题关键应着重关注文献的作者及其所描述历史现象的认识;其次应关注命题立意旨在考查引言全部,还是引文中的某一核心句词。如考查引文全部,对选出的正确答案须与引文综合信息相符;如考查引文中某一核心句词,则一定要将该“句词”复位于引文中去思考,尤其是该“句词”的限制词或其后的延伸句意。【变式训练2】 1918 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该言论表明()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据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可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据材料“1918 年夏”可知,五四运动还未爆发,故B项错误;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与男尊女卑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可知,此言论与政府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态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专题检测(四)(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浙江湖州高一期末)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女性时尚的着装是()A.图1B.图2C.图3D.图4解析图3是列宁装,在建国后尤其是50年代流行,故C项正确。答案C2.(2017江苏徐州高一检测)“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解析根据题目中“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番菜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C项正确。答案C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由题干“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可确定D正确;A错在盛行的说法;B与C说法过于绝对。答案D4.(2017四川绵阳高一检测)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说明()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当时社会时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居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的一些城市的“媚洋”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5.(2017河北张家口高一检测)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认为:“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可见汤化龙()A.倡导男女平等B.主张移风易俗C.否定女权教育D.教育理念先进解析材料中“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表明否定女权教育,故C项正确。答案C6.(2016嘉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解析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7.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受西方影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C.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D.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解析由题干中“1898年”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D两项;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答案B8.(2017天津新四区示范校高一下期末联考)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解析根据题干“质的变革”“由于”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工具”,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准确。答案C9.(2017河北保定高一期末)政治官报发布“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的启事。由此可以看出()A.报刊业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C.官办报刊涉足广告业务D.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解析材料“如官办银行钱局均进馆代登广告”体现了官报涉足广告业务以盈利的状况,故C项正确。答案C10.下图是1936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从中你能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这是姜曦为她的诗词集做的广告1936年以前中国已出现电影和影星报纸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体名称的西化成为一种潮流A.B.C.D.解析图片明显是在给电影做广告,故不符合题意。从图片上出现的标题名称和影星图片,可以看出报纸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答案B11.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相对于其他媒介的不同,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故排除。答案B12.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新旧风俗杂陈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使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6无锡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8分)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12分)解析第(1)问,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有政治变革因素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经济因素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外来因素如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先进人物的推动如“中山装”等。 第(2)问,三则材料分别是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结合每个时期所表现的特点组织答案。如: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答案(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来文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建国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2)以材料二中的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以交通工具的变迁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工业化历程。第(1)问紧扣“清末民国”时间段,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的史实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改革开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分析。答案(1)外因: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新式交通建设被迫开始兴起和发展。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