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637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闻汝丧之七日(sn)(2)及长(zhn)(3)不省所怙(xn h) (4)兄殁南方(m)(5)归取其孥(n) (6)丞相薨(hn)(7)孰谓汝遽去吾(j) (8)殒其生(yn)(9)窆不临其穴(bin) (10)佐戎徐州(rn)(11)万乘之公相(shn) (12)尚飨(xin)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3)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2.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志气日益微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4)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一词多义(1)省(2)致(3)诚(4)就4.词类活用(1)将成家而致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2)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保全。(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名词作状语,在远方。(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使动用法,使夭亡。(6)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5.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5)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2.课外名句(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进学解(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劝学篇(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而又称“韩吏部”。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的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优秀散文丰富了他的文学理论。他的诗歌雄健、壮丽,摆脱了大历以后因袭与柔弱的诗风,然而有些诗作险怪、生僻和晦涩,且不够流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他的散文气势奔放,雄健浑厚。二、背景展示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中涌出了这篇千古祭文。三、文体知识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叙怀念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为结尾。现在的悼词,就是在这种文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歌颂,不足观。但也有语出肺腑,哀婉真挚,流传千古的作品。古文论者将袁枚的祭妹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文白对照韩愈在兄弟中排行最小,故对十二郎自称为季父。丧(sn):死,逝世。乃:才。衔(xin):含,这里是怀着的意思。致:表达。诚:诚意。建中:韩愈的仆人。远具:在远方备办。时羞:应时的鲜美食物。羞,通“馐”,美味食物。奠兄殁南方:韩会在大历十二年死于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任上,时年四十一岁。殁(m),死亡。河阳:县名,在今河南孟县,韩愈的故乡,故称归葬。(“葬”后省略介词“于”,同“河阳”一起构成状语后置结构)。既:不久,后来。就食江南:到江南谋生。就,向、归。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宣州(今安徽宣城,是韩家的田宅庄园之所在,唐代属江南西道)。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北方几个节度使叛乱,韩家到宣州庄园避难。零丁孤苦:“零丁”与“孤苦”为同义复词。脉络梳理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答:_答案(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与亲人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本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写得至悲至痛,思绪万千。作者在痛抒对侄儿之死的悲伤之情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方面的情感?答:_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时期,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而家族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能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得不到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到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涵了自身无限的酸楚。本文采用波浪式的抒情方式,把难以抑制的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的叙述之中。请分析这种抒情方式有哪些妙处?答:_答案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叙述则是本文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这种波浪式的结构把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具体如下:(1)作者悲惨身世的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开篇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两世”中的“一世”作者的侄儿竟又离开人世。)(2)在抒悲惨身世时宣泄了感情,自然地转入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3)作者与老成在不知不觉中已成永别,抒发了作者至悲至痛的情感。(“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现实的伤心欲绝之情。)(4)感情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5)最后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自己都料理不到而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之中(连用10个否定句),悲情再次喷涌。“彼苍得天,曷其有极!”表达了无限的悔恨和对上天不公平的诅咒,“无意于人世”表达了自己死后相伴的沉痛之情。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常言道:“亲情无价。”时下正值商品经济极速发展的大时代,有人认为商品经济社会,是金钱至上的社会,一切都要以金钱为标杆,不能让亲情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如何看待亲情运用示例(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2)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2.课外素材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在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又被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梦得于是改刺连州”。从两人相互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衡阳分别,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也在重答柳柳州中对柳宗元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病故,顷刻间泪如雨下。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点评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的友爱之情。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把亲情捧在手里亲情,如一杯浓浓的热奶,捧在手心,让它在寒夜里用醇香的温流驱赶冰冷的孤寂。(1)“常回家看看”,当它作为一首歌时,红遍了大江南北;而当它作为一条法令时,便宣告社会意识已经觉醒。一个人如一棵树,(2)带着一丝莫名其妙就神奇地来到这世界,然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而人与树又不尽相同,人会漂泊,而树永远扎根。是的,当我们长大了,都要到远方漂泊,如长翅的鸟儿,离巢腾飞。但我们那如树一样的根,却深深地扎在父母给予我们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呼吸着他们的空气,我们是父母用爱筑就的艺术。然而,当我们飞走了,离巢了,那满满的空虚就无情地留给了他们。我们得到了生命,经历了成长,难道就只能给他们留下一个空巢?(3)面对亲情和工作,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亲情可以等待,而成功的机会却稍纵即逝,俗话不也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吗?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4)是否只有失去亲情才知道珍惜?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中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有多少个“等待”?我们拥有长长的一生,而给予我们这一生的人难道只能在白发苍苍时站在我们的身后,眺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吗?当然不能!父母的给予,足以换取我们为他们献上的温暖。把亲情捧在手心,用心的温度去温暖,让它成为一股暖流,流淌在子女和父母之间。(5)老年法规定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说,这使我们的社会更具有了人情味。在物质至上的今天,许许多多的人只会向“钱”看,对于情的淡薄,对于心的冷漠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很多人在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后,又何尝不感到一无所有!因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远离了温暖的人群。“常回家看看”,今天的社会为我们立了一块温馨的提示牌,提醒我们,即便走到很远的地方,也别忘了家的存在和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这样的提醒,我们应该为之鼓掌喝彩!(6)把亲情捧住,捧在手心,当你对茫茫前程感到畏惧和无助时,那股熟悉的暖流就会流淌过心灵,那就是父母微笑的鼓励!(7)思悟要点(1)为什么用比喻手法开头?提示把“亲情”比作“热奶”,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亲情”的特征,突出了亲情的重要作用;“捧”字表达了珍惜呵护之情。(2)把人比作“树”有什么作用?提示写“树”是为了引出“根”“鸟儿”,表明人像鸟儿一样飞走后,亲情之根应该“深深地扎在父母给予我们的那片土地上”。(3)这个反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亮明观点,突出“珍惜亲情”的主题。(4)牢记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提示要及时行孝尽孝,因为父母已经年老体弱,不可能久等你的赡养。(5)提醒:文中第二次写“捧”“暖流”,学习作文扣题的技巧。(6)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示理性分析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法的社会意义。强制督促人们孝敬父母,让亲情温暖每一个家庭,进而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7)提醒:文章三次写了“捧”“暖流”。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答案C解析A项“比”译为“近来”;“就”译为“就职上任”;“凭”译为“临”。B项“应”译为“应付”。D项“止”译为“留居”;“既”译为“不久,后来”。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吾与汝俱少年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C.又可冀其成立邪D.而汝抱无涯之戚答案D解析D项“无涯”古今义均为“无穷尽,无边际”。A项“少年”,古义为“青年男子”,今义为“人十岁左右到十六岁的阶段”。B项“几何”,古义为“多少”,今义为“几何学的简称”。C项“成立”,古义为“成长立业”,今义为“(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B./C./D./答案C解析依次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A.古之人不余欺也B.夜以继日C.石之铿然有声者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C解析例句“惟兄嫂是依”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5.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答案B解析B项“幼年丧父”应为“孤”,“老而无子”应为“独”。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祭妹文(节选)袁枚汝注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注汝:指袁枚的妹妹袁机。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B.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C.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D.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答案C解析推断时注意句式整齐的特点及对句意的理解。原文标点为: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时”指下午1时正至3时正。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B.“戊寅”即“戊寅年”。中国古代采用12天干和10地支组合,60年一循环的农历纪年法纪年。C.“九族”泛指亲属。三字经里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D.“朔”指月;也可以指凌晨、清晨;也有开始、北方的意思。“朔风”指北方的风。答案B解析应为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了对亡妹身后事的筹措,告慰亡妹在天之灵,安慰与悲恸交错。B.文章在叙述时插入几句景物描写,如“纸灰飞扬,朔风野大”,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倍增哀情。C.文中“至今无男”“亦无子女”等句,表露了作者“九族无可继者”的悲伤,也流露出作者头脑中存在封建宗法观念这样的消极思想。D.袁机一直等到哥哥袁枚赶到之后才去世,兄妹见了最后一面,充分显示了精神作用的力量。答案D解析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译文:_(2)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译文:_(3)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译文:_答案(1)你的病,我相信了医生的话,(感觉)没有妨碍。(2)四肢仍然温暖,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3)既然这样,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憾,天啊人啊!竟然这样终结了吗!参考译文你的病,我相信了医生的话,(感觉)没有妨碍,(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有什么不祥的事,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结果,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仍然温暖,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已经这样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机会了。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既然这样,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憾,天啊人啊!竟然这样终结了吗!羊山空旷辽阔,向南望去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向西望去面对着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了伴侣,当不至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知道(我)在这人世间,还能活几天呢?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后有我安葬,我死后有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烈,哥哥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真悲痛啊!真悲痛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