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讲义 新人教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558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讲义 新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讲义 新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讲义 新人教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评价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二)人物轶事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郁飞故都的秋写于50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 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的。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一)背景链接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左翼文艺活动中。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二)常识整理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秋士:指迟暮不遇之士。古人另有“春女”“秋士”之说,就是说在古代,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的伤感。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三)博览悦读清水出芙蓉,闲笔见真情故都的秋是一篇能充分展示郁达夫独特艺术风格和个人才情的佳作。那种洗尽铅华之余的清丽、清水芙蓉般的自然、闲笔背后的真情,总让我们叹为观止。清水出芙蓉。故都的秋一文中清秀词句不胜枚举。开篇至终,我们竟然无法找到一处用词刻意华丽、造句用心雕饰的痕迹。郁达夫闲庭信步、潇洒拈来之语,自然流畅,典雅洒脱,长短相间,整散结合,读来朗朗,其味悠远。欣赏故都秋景,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以眼观、耳闻、心觉娓娓而言着故都平凡的秋姿、秋声、秋色,传递着北方之秋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那枝清水芙蓉笔端,一面轻快演奏出“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故都宏观秋色秋声之匀称和谐之音,一面又缓缓流淌出“青天”“飞声”“落蕊”“秋蝉”“秋雨”等景中略带的忧伤之情。先生在文中所言故都之秋的“清”“静”特征,于我们这些南方人士而言,本是抽象模糊的概念,却因其自然流畅不事雕饰的表述,故都之秋那明亮清澈的山中秋月,深邃季节里的落蕊残蝉,特有韵味的秋雨秋声,就这样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萦绕在我们耳边,作者借其厚重笔墨所绘的各色秋景所创造的肃穆萧飒的故都晚秋之“清”“静”意境也让我们能身临其境了。闲笔见真情。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一任闲笔之余的结文之词,每次读来,总是那样叫人莫名感动不止,让人辛酸苦涩不已。“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本色而不张扬的闲笔描绘,片片零落的槐叶足以动人情意,几声寒蝉的残鸣,更是动人心魄。“落寞”本非属于梧桐落叶,“衰弱”亦非秋蝉之声,只是我们只能把这种景中的深远幽思、冷落之感,理解为郁达夫的落寞悲凉,理解为郁达夫饱经沧桑的彼时心境。于是我们也读懂了先生为何要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之叹了。 清水出芙蓉,悲凉落寞的郁达夫让人感喟不已;闲笔见真情,温情善良的郁达夫让人欣喜不止。(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凋谢(dio)(2)潭柘寺(zh)(3)一椽(chun) (4)房檩(ln)(5)驯鸽(xn) (6)落蕊(ru)(7)细腻(n) (8)潜意识(qin)(9)嘶叫(s) (10)平仄(z)(11)歧韵(q) (12)橄榄(n ln)(13)颓废(tu) (14)萧索(xio)(15)譬如(p) (16)廿四桥(nin)(17)普陀山(tu) (18)鲈鱼(l).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 (2)渐(3)夹 (4)间2语境辨析法(5)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lu lu)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lu)后,决不落(l)在别人后面。(6)业主们入住4年却办不下房产证,等得好着(zho)急,个人都忙着(zhe)想着(zho)数,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着(zhu)落。(7)从折(sh)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zh)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zh)腾”。(二)写准字形(1) (2)(3) (4)(5) (6)(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3)疏疏落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4)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5)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语境运用(辨析修改)在精神落寞的时候,一想到行动一无所获,他就不能自已。看着他精神混混沌沌的样子,家里人没少为他操心。辨析:“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可以改为“萎靡不振”。.易混辨析1十足vs实足课本原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辨析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指: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即境活用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十足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实足百人。2萧索vs萧条课本原句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辨析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即境活用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萧索,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萧条。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文章第一自然段哪句话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答: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这篇文章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根据下面框图提示补充完整。明确: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特色。2掌握本文写情状物运用的衬托及对比手法。一、研习第23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答: 明确: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2第3段中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答: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二、研习第510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3第5自然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答: 明确: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4在写北国秋雨图时,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答: 明确:作者写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是为了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三、研习第13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答: 明确: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四、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明确:(示例)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在开头、结尾都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句子虽然表达了作者的爱秋惜秋的情感,但亦抒发了他的悲秋之叹。写作如何用好反衬手法写法领悟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2、5、6、13自然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写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物来对照。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运用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景物反衬即在表情达意时,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或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欢乐。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结尾的描写:(开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开头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平常无月怕人的小路,反衬出今夜月光的宜人,反衬出作者今夜淡淡的喜悦之情。2人物对照反衬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出主人公。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以官宦、风云人物的讲话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来反衬出梁任公先生此番演讲的精妙,留给人们的印象之深刻。如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在开头结尾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写南国之秋:(开头)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结尾)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反复渲染南国秋味的不足,以此来反衬北国之秋浓浓的况味,传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深沉浓厚的喜爱之情。3内外对照外,指外表;内,指内心品质。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也常运用到反衬手法。初中课文藤野先生一文,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如此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地严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外表之卑微,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世界名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面目长得极其丑陋,连白天见了他都要害怕。可是他却是那样善良,灵魂是那样纯洁!他的相貌越丑,他的心灵就显得越美!在写批判性的人物时,也常以外形美来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法捷耶夫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请学习本文的反衬手法,写一段赞美腊梅的文字。150字左右。答: 参考答案:寒冬时节,万物萧瑟。春日里的蔷薇,早已凋零;夏日里轰轰烈烈盛开的荷花已不知何处;深秋里金桂浓浓烈烈的香气也早已散尽而腊梅花虽不像花那样素雅,没有月季那样绚丽,没有荷花那样清新,没有牡丹那么富贵,但它在那里傲然绽放,在寒风中留下一缕缕幽香。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地眷恋思念之意。“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之秋不在陶然亭、钓鱼台,不在西山、玉泉山;它在破屋里、槐树下、蝉鸣中、桥头上、果树上,是在都市的“田园”里。作者眷念着这样的秋天,眷念着闲适的、无忧无虑的、超脱隐逸的都市“田园”生活。即使寿命缩短到只有它应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种何等浓烈的眷念之情啊!2从历史中积累(1)杜甫一生流浪漂泊,眷念故乡,即如明朝王嗣奭所说:“此公无日不思故乡。”杜甫直接将“乡愁”两个字明确组建成为一个定格的语词并加以运用抒情。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2)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自知今生已不可能重返大陆,但又割舍不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放不下结发妻子和亲朋故友,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望大陆。3从名言中积累(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元好问寄杨飞卿(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刘过赠刘叔拟招山(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郑光祖王粲登楼(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吴承恩(5)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袁凯淮西独坐4从佳作中积累眷念是一种心境,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能让你品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眷念,让时空变长;眷念,把距离缩短;眷念,让平凡的人生走向成熟;眷念,把平凡的人生融进圆满。眷念的人也许孤单,但永远不会孤独;眷念的人也许忧愁,但永远不会忧伤;眷念的人也许凄苦,但心里梦中永远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二)这样运用素材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鸽子心中家的方向是永远清晰。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不顾树杈的牵绊,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只有漂泊的游子,才能真切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对根的眷念,是对家的眷念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曾写道:“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会引发游子对故土更深的眷念。领悟片段论述的中心是眷念故土,思乡情愫。作者在论述时,先用优美的语言写船儿对灯塔的眷念、鸽子对家的方向的眷念,然后写落叶义无反顾地奔向根的执着是对根的眷念。最后巧妙嵌入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句子,准确地表达了主题。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罢,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感到兴趣。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佳作赏析写于1936年的北平的四季和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堪称姊妹篇,都是抒写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郁达夫笔下的四季,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色彩明丽,饱蕴感情,充满了一股灵秀之气,读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可是我们却发现,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这美景“却已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穿插于盛景之中的寥寥数语,就像针一样刺痛读者的心!原来,一切美景都是为了衬托侵略者的暴虐;原来,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写作借鉴1学过渡第自然段承上启下,由对北平的总括描写过渡到对北平四季的分写,使段落层次非常清晰。2学选材为描写北平四季的独特风景,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如:写北平冬天房屋的防寒装置和雪景,写北平春天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写北平夏天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躺着避暑,写北平秋天的严肃、凄凉、沉静之景。这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每季每节的特别的好处。3学动静结合写北平雪景,静写放光的雪、澄清见底的天空,动写觅食振翎、吱吱叫的小鸟和住民的活动,动静结合,其乐融融,散发着快乐幽闲的气息。4学联想描写北平春天诱人的嫩绿时联想到“波浪”,同时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写到人们对这种绿的感受时,又联想到“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这些联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5学比喻写北平秋色时,还没有展开细描,就先把北平近郊的秋色比喻为“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形象生动地把近郊秋色浓郁,百看不厌的特点,先向读者做了展示。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注释: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翻译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明理知义孟子这句话的初衷是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我们为人处世不也需要时时长短权衡轻重度量吗?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 另外,孟子这句话也可做如是解读:凡事只能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处理一件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就是说凡事不亲眼看见不亲耳听见,却凭主观臆想来断定它的有无,是行不通的。彩衣娱亲成语释义: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成语原文: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美鸟鸟于亲侧。汉刘向列女传注释行年,经历的岁月。婴儿,名词作动词,扮作幼儿。浆,水。翻译:老莱子很孝顺地奉养父母,七十岁的年纪时, 还扮作幼儿,穿着五色彩衣,以博取父母开心。曾经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倒,(他怕父母伤心,)于是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有时养漂亮的鸟在父母身边(以此娱乐父母)。近藤麻理惠,日本著名整理师、整理专家、空间规划师。入选2015年美国TIME杂志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所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在全世界售出了200万册,世界31个国家翻译引介该书。她出生于一个卖寿司的家庭。小时候,她就对寿司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不过,她可不是馋寿司的美味,而是喜欢寿司的外观。装饰美丽的寿司,整齐地排列着,经常让她看得出神。父母对卫生和整洁的要求,影响了她的一生。年幼的她会模仿大人,把家里一切能搬动的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把椅子、凳子排成好看的队列;将拖把、抹布和扫帚有规律地放在屋子一角;用玩具、木偶娃娃拼成生动的场景4岁那年,在整理房间时,她把一些衣服卷成寿司的形状,然后收纳到一起,父母觉得挺有趣,把她的“作品”做成了店里的“装饰”展示出来。小学时,她成绩平平,也没有突出的特长。当小伙伴们热衷于各种活动时,她只是默默地呆在教室一角,把书桌里的东西摆弄成一个自我欣赏的世界。不过,每进入一个新班级,她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班级图书柜等场景的维护者,将那里整理得别致而漂亮。读中学时,她随父母搬家到另一个城市,转入当地的学校。在那里,每个年级都有图书室。初次看到所在年级的图书室时,里面一片狼藉:许多校友捐赠的书和文具在房间里堆满了灰尘,桌椅东倒西歪她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整理。期间,最长的一次整理工作竟然持续了12小时!当同学们发现她时,她累得几乎虚脱为心爱的整理工作,她两顿饭没有吃。但是,当焕然一新的图书室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大家惊呆了:图书室除了井然有序、方便取阅和分门别类的书箱摆放外,还有一种让人留恋的气息。从此,同学们都叫她“整理女王”。升入大学后,她依然没能成为拔尖的学生。大学里,同学们不是忙于寻求大公司实习的机会,就是拼命表现和完善自己。她喜欢参加各种的志愿服务在那里,她负责整理。大学毕业后,她听从内心的召唤,去了一家神道社,同样是负责整理,总是尽心尽责地把工作做到完美和极致。在神道社工作3年后,26岁的她面临人生最重要的抉择:父母要她自己养活自己。经过艰难的思考后,她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做家务来养活自己!她的公司开张时,没有剪彩,也少有祝贺。公司负责家庭和工作环境的整理,一开始业务不是太好。她决定主动出击,以直观的工作效果来博得人们的信任。她选择一些没时间打理“家务”的精英,来展示服务品质。经过精心而细致地整理,顾客家庭和工作环境的前后对比,会实时展示在社交媒体上。此举不但获得了顾客的称赞,还赢得了忠诚的粉丝。这种体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她的公司业务开始应接不暇。然而,她觉得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她想将自己的“整理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她把整理的经验、技巧、心得和工作细节记录下来,从2011年开始,每年出一本“整理指南”书。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英、法、中、韩等国文字,一时之间,“整理女王”的“家务技巧”风靡全世界。2014年,她出版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一书,销量更是达到惊人的300万册。她称自己为“职业整理咨询师”,每天在一个个家庭和公司之间奔忙,有时会用3到5天的时间,每天花5个小时,来整理一个家庭。如今快30岁的她,早已不是那个独自坐在角落里的安静女生,已经成为一位能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的成功女性。她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社交网站上受到热烈的追捧,粉丝们直呼:“她拯救了我的生活!”一个擅长做家务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人们对家务的看法。2015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发布“201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苹果CEO等人入选。在这份榜单上,她名列其中,旁边标示的职业是“首席整理专家”。这个影响世界的“家务女王”,名叫近藤麻理惠。人生教益一屋不整,何以理天下?在履历表的“特长”一栏里,近藤麻理惠也许只能写“特别会做家务”,但却用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别无所长的,把有限的精力花在热爱的事情上,即使白手起家,也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