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460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苏武传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缑王() 弹劾()斧钺() 厩监() 窥观()丈人行() 遗单于() 浞野侯()没胡中() 煴火() 旃毛()阏氏() 牧羝() 汤镬( )旄节() 雨雪() 更嫁()自分已死() 霑衿()【答案】yguhyujikuhngwizhumynzhnyn zhdhumoygngfnzh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空自苦亡人之地()4信义安所见乎()5请毕今日之()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8前以降及物故()【答案】1.“畔”通“叛”,背叛2.“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亡”通“无”,没有4.“见”通“现”,表现5.“”通“欢”,欢乐6.“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辞别7.“去”通“弆”,收藏8.“以”通“已”,已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发引当使以及【答案】动词,动手动词,发出,派出动词,揭露、暴露/动词,招供,牵攀动词,举、拿动词,调转/动词,抵押动词,判处副词,应当/名词,使者动词,让动词,派动词,出使/介词,因为连词,表顺承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把/连词,以及动词,牵连到介词,等到时候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_2单于壮其节 ()_3空以身膏草野 ()_4反欲斗两主 ()_5羝乳乃得归 ()_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_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_8得夜见汉使 ()_9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_10兄弟亲近 ()_【答案】1.使动用法使归2.意动用法以为壮3.使动用法使肥沃4.使动用法使相斗5.名词作动词生子6.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7.使动用法使堕8.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名词作状语向上10.形容词作动词做亲近之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今义:_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今义:_3武使匈奴,明年古义:_今义:_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今义:_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今义:_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今义:_7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古义:_今义:_8卧起操持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2.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3.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古义:年纪。今义:季节。5.古义:去世。今义:除特指死亡外,还指灾祸。6.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完成。7.古义:书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8.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译文:_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译文:_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文:_4为降虏于蛮夷。()译文:_5子卿尚复谁为乎?()译文:_6见犯乃死。()译文:_7皆为陛下所成就。()译文:_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译文:_9何以汝为见?()译文:_10何以复加?()译文:_【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定语后置句,名词后跟“者”结构(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4.状语后置句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5.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谁”你还又为谁守节呢?6.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7.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8.被动句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9.宾语前置句我为什么要见你?10.宾语前置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常识速览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著有辞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诗歌有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咏史等;经学著作白虎通义;明人辑有班兰台集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文学常识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二十九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赅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文化常识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2单于出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3宦骑与黄门附马争船附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附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附(副)马都尉,附,即副。附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附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附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附马都尉称号,简称附马,非实官。以后附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附。4匈奴与汉和亲和亲:是指两汉为缓和汉与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逼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颂扬了苏武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 文脉梳理_【答案】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文中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_【答案】从文中看,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_【答案】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3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_【答案】不会。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4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_【答案】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5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_【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6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都起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体会对塑造苏武形象的作用。_【答案】其他人物苏武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合作探究7苏武对待卫律和李陵的劝降为什么态度不一样?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_【答案】首先卫律与李陵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友好)”,是敌亦是友的关系。其次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苏武忍无可忍,大骂,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其为“王”,划清二人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二人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8真正的忠诚就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_【答案】(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任用。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为代郡太守,以功封平陵侯,所以苏武享有这种待遇。兄弟并为郎: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兄弟,指苏武的哥哥苏嘉和弟弟苏贤。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稍:渐渐。栘(y)中:厩名。连伐胡:接行:辈。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中郎将:官名。持节:手拿旄节。节,使者所持的一种信物,也称“旄节”。赂:赠送礼物。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募士斥候:招募士卒和侦察兵。斥候,侦察事:审理这个案件。恐前语发: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漏。见犯乃死: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见,表示被动,相何以过陵:(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春秋高:年纪老。春秋,指年龄。法令亡常:法令没有定规。意思是随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的爱国情操。2写法指导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典型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3)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4)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5)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3迁移运用球场,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魅力舞台。请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文字,对踢足球进行形象的描绘。不少于200字。_【写作示例】怯意,甚至有一点想回避的感觉。我必须接住这个球,因为我怕,我怕听见对手刺耳的嘲笑,怕看见对手讥讽的目光,但我更怕队友们悲伤的长叹和失望的目光。“我一定要接住它!”一团信念之火在我体内燃起。我深吸了一口气,弓着腰,目光聚焦在黑白相间的足球上。只见王博文高抬起腿,“砰”球像一颗流星,更像一个狞笑着的恶魔,冲着球门飞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足球,朝着球来的方向腾空跃起,双手伸向足球,就像老鹰伸出利爪,去抓捕猎物。“嘭!”球恶狠狠地撞进我的手里,我牢牢地抱住了它。在这一瞬间,我听见队友们热烈的欢呼声。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1)自杀明志: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2)怒斥卫律: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苏武怒斥卫律:“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贼,还有什么脸面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3)窖中受饥: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毡毯毛、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惨死。(4)流放北海: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收集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节牧羊,睡觉也拿着,以至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应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忠贞”“爱国”“气节”“挫折”“选择”“坚强”“意志”“自尊”“信念”“坚持”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2精彩应用(示例一)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他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却持汉节牧羊不辍。以常理推想,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使他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和在历史上的美名,由此看来,品节是最令人尊敬的。拥有高尚的品节,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敌人,都会对你肃然起敬。(示例二)一个人能否成功,成为英雄偶像,其中当然要有偶然因素,但只有自身有了过硬的条件,才能做好准备,等待时机,迎接机会和考验。最终把握住机会的,就一定能成为英雄。苏武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他勇敢,耿直,坚强,沉稳大气,不畏强暴,不受利益诱惑,爱国爱家,忠君爱民,更可贵的是他能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不辱流淌在体内的大汉民族的血液,永不放弃报效祖国的理想。他能“舍却残身犹不悔”,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之中,毅然选择了理想。他耐得住北海苦寒的风吹雨打,耐得住饥饿,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永无尽头的牧羊生活,耐得住卫律一声声威逼利诱,耐得住李陵一句句令他摧心断肠的劝降。 佳作领悟导读:这是一篇颇有才气和灵气的文章。作者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永远的苏武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蓑草的地方;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参与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望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鬼”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悟亮点】1学开头(1)这篇文章开头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作者巧妙地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2.学排比(2)文章第段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提示第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3学反复(3)本文是如何运用反复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提示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4学结尾(4)结尾两段颇有气势,这样写有何妙处?提示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羝乳(d)煴火(wn) 檠弓弩(qn) 劾大不敬(hi)B缑王(hu) 斧钺(yu) 棫阳宫(y) 给其衣食(j)C喟然(ku) 纺缴(jio) 天雨雪(y) 栘中(y)D啮雪(ni) 厩监(ji) 浞野侯(zhu) 左伊秩訾(z)DA项,煴yn、劾h;B项,缑u;C项,缴zhu。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论:商讨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穷厄:陷于困境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BB项,“论”应为“判罪”的意思。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亦留之以相当B且陛下春秋高C欲因此时降武D单于募降者赦罪DA项,古义:相抵押;B项,古义:年纪;C项,古义:趁这时。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A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B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C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D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A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1162114】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DD项,“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