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310202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7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南模式与长三角的崛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章铮 2020 2 22 2 问题的提出 一 在外企工人技术素质方面 为什么长三角 苏南农村 会强于珠三角 二 为什么苏南农村开发区的土地价格如此低 一 在外企工人技术素质方面 为什么长三角 苏南农村 会强于珠三角 2020 2 22 4 关于工人的技术素质 80年代末以前 苏南乡镇企业工人的技术素质并不高于珠三角外企工人 苏南乡镇企业产品转换举例 磷肥 有机玻璃 钮扣 硝化棉 黑泥肥料 染料 赛璐珞 光亮漆 高温漆 这些五花八门产品的唯一共性 就是上马比较容易 刚刚 洗脚上田 的农民基本都干得了 2020 2 22 5 工人素质与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80年代初 苏南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是船小掉头快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2020 2 22 6 船小掉头快 要想 掉头快 企业的技术结构 人员素质就必须与之适应 在早期的乡镇企业中 设备是通用的 但又是简陋的 工人技术水平是低下的 但又是非专业的 企业 掉头 时不担心闲置设备 因为他们的设备什么都能生产 尽管质量不高 不担心闲置人员 因为工人什么活都能干 尽管没有专长 2020 2 22 7 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因为企业频繁转产 只精本行的专业化技术人员与专门化技术工人 反而是累赘 所以 这一时期 苏南乡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往往是外请的 合作常常是就某个产品的一次性合作 2020 2 22 8 80年代末的新情况 情况一 是苏南各县从事狭义农业即种植业的劳动力 下降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 30 左右 困扰当地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情况二 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次市场全面疲软 2020 2 22 9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 当地农村劳动力由供过于求转为供求平衡甚至供略小于求 当地农村劳动力有了选择工作的可能 80年代末的乡镇企业工人开始计较工时 劳动强度和收入高低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这种计较的后果 必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 2020 2 22 10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 续 如果同样的计较发生在80年代末的珠三角 那么 无论它发生在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企业的反应肯定是用外来农民工替代本地农村劳动力 但是 在当时的苏南 这种做法肯定行不通 这是因为 2020 2 22 11 苏南模式影响之一 作为地域性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苏南乡镇企业有义务解决本集体 乡 村 组 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就业导向是苏南模式的形成前提 2020 2 22 12 苏南乡镇企业 社队企业 兴起的年份是 1970年 2020 2 22 13 1970年的苏南农村形势 除了两个月左右的农忙季节外 苏南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 为缓解就业压力 一些社队一反自动就业的传统做法 不让妇女劳力 半劳力出工 整劳力则轮流出工 1970年苏南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流 仅当时的无锡县 当年外流劳力超过5万 2020 2 22 14 1970年的苏南农村形势 续 外流地点江西从事工作烧窑 2020 2 22 15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 续二 因此 尽管成本高 苏南乡镇企业也不能大量解聘本地工 学术界之所以批评苏南乡镇企业得了 国企病 理由之一就是这种不灵活的用工制度 2020 2 22 16 情况一产生的问题 续三 既然企业无权大量解聘工人 那就只有寄希望于工人自愿离职 但是 苏南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特征 在地域上是本地就业 在职业选择上是以工为主 因而在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民工之间 不可能大量出现因本地农村劳动力主动退出而带来的个人选择型就业岗位转移 2020 2 22 17 情况二产生的问题 市场全面疲软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大路货 都出现滞销 船小掉头快 是建立在落后的装备和较低的人员素质上 这样的 掉头 尽管快 但其产品掉来掉去都是低档 初级 质量上平平的大路货 2020 2 22 18 情况二产生的问题 续 在中国国内短缺经济的大背景下 应对个别产品市场上的变化 船小掉头快 不失为有效的战略 而在国内市场全面疲软的大背景下 通过 掉头 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 即使不完全丧失 也大大缩小了 2020 2 22 19 苏南乡镇企业的应对之策 对策一 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扩展到国外 以1989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为分水岭 苏南乡镇企业开始大力发展以产品出口为目的的外向型经济 2020 2 22 20 对策一的利弊 利 它是 船小掉头快 的对外延伸 实施起来比较容易 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 弊 与珠三角的外资企业相比 苏南乡镇企业在外销渠道 流通成本 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除了某些特色产品 如丝绸 外 苏南乡镇企业的市场机遇只有两种 2020 2 22 21 对策一的利弊 续 一种是拾遗补缺 生产珠三角 包括今天的温州 一时没有生产的产品 另一种是当国际市场出现对中国有利的波动 某些出口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时 作为高成本的边际生产者 赚点小钱 总而言之 这是一种短期或可救急 长期绝对不能救穷的对策 2020 2 22 22 苏南乡镇企业的应对之策 续 从劳动密集型向 相对意义上的 资本 技术密集型转型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 采用先进装备和提高工人素质 使生产成本降低 产品升级换代 质量达到国内甚至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 改变市场战略 变 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走 的 游击战 即 船小掉头快 为以实力为后盾 正面竞争 有我无敌的 阵地战 即所谓 船大好抗浪 2020 2 22 23 对策二的利弊 利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从而既满足本地农民工增加工资 改善工作条件的要求 又不致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产品升级换代和质量的提高 意味着 人有我优 即在产品档次或质量上拥有优势 上规模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 意味着 人有我廉 即在产品成本上拥有优势 2020 2 22 24 对策二的利弊 续 成功实施的良好前景 使得苏南乡镇企业对对策二趋之若骛 以1989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为分水岭 上规模 上水平 上档次 成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共识 仅苏州的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的3年中 就投资50多亿进行技术改造 苏南乡镇企业大规模地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 从而形成工人学技术的氛围 也是以此为发端的 2020 2 22 25 对策二的利弊 续二 弊 实施难度大 扩大生产规模和采用先进装备 需要大量的投资 这笔资金应该如何筹措 又应该如何偿还 资本 技术密集型企业转产比较困难 习惯于 掉头 的乡镇企业应该如何正确预测市场形势和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 怎样保证技术人员引得进 留得下 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2020 2 22 26 对策二的利弊 续三 苏南乡镇企业的转型 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 一部分企业克服种种困难挺过来了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完成转型 处境比较艰难 2020 2 22 27 苏南模式影响之二 苏南乡镇企业10年来 上规模 上水平 上档次 的实践 熏陶和锻炼出大批本地普通工人 这些工人或者已经接受过培训 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或者至少认识到学习技术的重要性 并愿意学习技术 因此 资本 技术密集型外企在苏南发现了符合要求的本地劳动力 2020 2 22 28 苏南模式影响之二 续 与珠三角相比 长三角外资企业抢滩的高潮迟来了10年 假如外企80年代末涌入长三角 它们能够招聘到的 是在技术水平上与珠三角的外来农民工相当 而对工资和工作条件的要求却高于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本地农民工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三角 至多是珠三角的翻版 2020 2 22 29 苏南模式影响之二 续二 10年的延迟 换来的是长三角乡镇企业对资本 技术密集型生产的不尽成功的追求 是长三角本地农民工技术水平和学习技术意识的大提高 这种素质的劳动力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金 技术和管理水平相结合 使得长三角农村成为资本 技术密集型或劳动 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基地 二 为什么苏南农村开发区的土地价格如此低 2020 2 22 31 2002年苏州的地价 原新加坡工业园区 15万元 亩 苏州新区 12万元 亩 吴中开发区 10万元 亩 有些县市2万 3万元 亩 实际的市场价格应该在25万元 35万元 亩 大部分土地的开发成本至少在9 10万元以上 土地价格如果低于这个数字意味着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2020 2 22 32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解释一 政府补贴说 认为低地价是当地政府对开发区的扶持行为 解释二 压价吸引外资说 认为长三角各地为吸引外资而竞相压低土地价格 2020 2 22 33 对解释一的质疑 如果 政府补贴说 成立 那么 只有那些拥有足够财政收入或实施优惠政策的权力的政府 才可能推出低地价 现实是 那些没有足够财政收入或实施优惠政策的权力的乡镇一级政府 他们所办开发区的地价 3万元 比国家级 省级或县级开发区 10多万元 还要低得多 2020 2 22 34 对解释二的思考 长三角各地确实是在压低土地价格以吸引外资 昆山市集体土地转让的平均价格为一亩8万元 比乡镇自行设立的小工业开发区每亩地的实际地价高出5万元以上 问题 在没有被市场竞争逼得无路可退的情况下 长三角为什么情愿降低地价吸引外资 2020 2 22 35 对解释二的思考 续 光是情愿降低地价还不行 土地开发是有成本的 如果压价转让 土地开发成本 特别是财政不可能补贴的乡镇小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成本 从哪里来 换句话说 长三角有何灵丹妙药 可以把土地开发成本控制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020 2 22 36 对解释二的思考 续二 在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时 最省事的办法是将其归咎于长三角方面当事人的品质 如说经办人接受了外商的回扣 或者说包括乡镇在内的各级政府追求政绩 因而宁可 赔本赚吆喝 不能说接受回扣 追求政绩等现象在长三角不存在 但如果以此作为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缺乏证据 2020 2 22 37 关于 追求政绩 口头上与上级 保持一致 实际上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不慕虚名只求实利 闷声大发财 这才是苏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举70年代初苏南乡镇企业 当时称为社队企业 的兴起为例 来看苏南人是如何 追求政绩 的 2020 2 22 38 1970年的全国形势 极 左 路线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 林彪 四人帮还占据高位 极 左 路线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坚持计划经济 但另一方面 不得不设法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于是 2020 2 22 39 1970年的全国形势 续 1970年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一方面强调 农业学大寨 大批促大干 另一方面 为了加速发展农业 要求社队大办农机厂 农具厂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其他企业 2020 2 22 40 1970年形势的含义 如前所述 通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来增加收入是当务之急 因此如果要办社队企业 就必须主要从事以赢利为目的的一般工业产品 特别是轻工业产品 的生产 而不是从事微利甚至亏本的农用物资生产 2020 2 22 41 1970年形势的含义 续 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属于极 左 路线所要 堵 的 资本主义道路 在当时的全国形势下 要发展这类经济 只有两种做法 与极 左 路线正面冲突 或者 对极 左 路线既迎合又利用 有所坚持又有所妥协 2020 2 22 42 坚持与妥协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 社队可以办农机厂 农具厂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其他企业 当时国家对支农产品的价格有严格的限制 支农工业大多数是亏本或微利的 同时社队企业不可能得到国家的补贴 2020 2 22 43 坚持与妥协 续 苏南农村的理解 第一步 把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归纳为 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为农业 第二步 把 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为农业 一般地理解为发展社队企业 理由是 生产农机 农药 化肥等农用物资固然是支农 生产其他工业品 出售后将利润用于农业也同样是支农 2020 2 22 44 坚持与妥协 续二 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用实物支农 另一个是用货币支农 只要将利润用于支农 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生产 什么样的方法 无论是 计划内 还是 计划外 的方法 都可以采用 这就是所谓的 黑手赚钱白手花 2020 2 22 45 坚持与妥协 续三 坚持中的妥协 只做不说 在公开场合 苏南农村干群绝口不提他们的理解 他们所提的口号 仍然是含混不清的 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为农业 在写文章 作汇报 发文件时 与上级精神 保持一致 2020 2 22 46 坚持与妥协 续四 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为农业 的口号之所以能够 有效地抵制了当时林彪 四人帮极 左 路线的压力 就因为它具有的字面上的含糊性 口号含糊有含糊的坏处 如果理解不一致 势必成为争论的原因 不能说一点争论都没有 但就总体而论 在对上述口号的理解上 苏南无争论 2020 2 22 47 坚持与妥协 续五 来自社队企业的利润可以用来支持农业生产 使得计划经济条件下高产量 高征购 高投入 低收入的农业生产得以维持下去 70年代初的 农业学大寨 重要内容之一 是 山河重安排 山河重安排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2020 2 22 48 坚持与妥协 续六 社队企业的利润 成了 农业学大寨 的经济后盾 因发展社队企业而富起来的生产大队宣布 山河重安排 的物资投入 由社队企业出钱购买 山河重安排 的劳动投入 则根据工作量 土方 的多少由社队企业补贴 来自社队企业的利润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 为极 左 路线撑了腰 2020 2 22 49 坚持与妥协 续七 正是由于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有支撑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面 所以 尽管社队企业天天都在挖计划经济的墙脚 但计划经济体制不得不先是默认 后来是公开承认了社队企业的存在 当然 这也可以算是 追求政绩 但这种追求与上级意志无关 2020 2 22 50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在否认上述因素是导致长三角低地价的主要因素之后 答案就只剩下一个 吸引外资会给地价获得者带来地价收入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因而地价获得者愿意通过降低地价来换取这种利益 2020 2 22 51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续 外资带来的是资金 技术和管理 因而这些生产要素的相应收入归外方所得 中方从引进外资中得到的 是税收 土地租金 理论上 土地租金应该相当于土地转让收入减去土地开发成本后的差额 和工资 税收是归国家所有的 归当地公众的是土地租金和工资两项 2020 2 22 52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续二 为了使得长三角低地价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我提出下列假说 长三角的地价之所以低 是因为当地把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放在一起考虑 用低地价吸引外资 以保证本地 技术型 劳动力能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2020 2 22 53 苏南模式影响之三 为什么苏南农村居民愿意降低地价来保证工资 集体经济的传统 集体所有制社队企业内部产权不明 当时农村人口极少流动 除了婚嫁等少数情况外 大多数农民必须在同一个生产队工作一辈子 2020 2 22 54 苏南模式影响之三 续 当时农村分配方式的特点是 总收入减去非人工总支出 各项税收和提留后 其余的部分统统分给农民 在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农民眼里 只要能增加收入 以什么名义 资产收益或工资 去获得收入并不重要 这样一种传统 有利于长三角引进外企时 算总账 2020 2 22 55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续三 在现实生活中 土地补偿金往往是一次性付清的 工资则是逐月支付的 因此 只有在就业岗位和收入稳定的前提下 村民才会同意为本地就业而降低地价 资本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多 迁移不易 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工人 而在中国 专业化的技术工人相对稀缺 工作比较稳定 2020 2 22 56 对苏南低地价的解释 续四 与单个企业相比 包括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生产链迁移更不容易 可见 用低地价吸引资本 技术密集型外企 劳动 技术密集型外企 以及包括整个生产链的外企群落 对长三角农村来说是顺理成章的 2020 2 22 57 苏南低地价的后果 低地价弱化了本地人与外来农民工之间的差别 有利于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社会 进而有利于保持长三角的竞争力 低地价的就业岗位保障功能 有利于长三角形成以工薪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 地价低 不参加劳动 完全或主要依靠土地收益为生的地主阶层就不可能形成 2020 2 22 58 苏南低地价的后果 续 与直接分享土地收益相比 分享就业岗位直接保的不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的收入 而是他们的就业岗位即饭碗 至于饭碗里有多少饭 那还得看就业者自身的身体条件 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 因此 与直接保收入相比 长三角这种管饭碗但不管饭的做法 有利于激励劳动者 从长远来说 还包括他们的子女 学习技术和提高职业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