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8391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检测(三十九) 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2“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3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选A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张改革,故A项正确。4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 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 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发行量在逐步增加,维新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有利于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故选A项。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梁启超等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尚未受到清政府重视,故C项错误;时务报为文言文刊物,白话文刊物的兴起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D项错误。5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解析:选C刘师培和康有为很明显并不是新旧学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6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国人对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7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5分)8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8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4分)解析:第(1)问,根据“1861年”可知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由两个省略号分层,概括每层层意即观点所在;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外交领域的变化分析。第(2)问,从民族意识和国家独立等方面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中国的近代化相关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