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4705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安市2018年春高一期末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21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B.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D.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B.文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C.文中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从而肯定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宋代社会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B.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生命中的土地费安详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B.题目中的“土地”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在黄州时耕种的那一片坡地,又指人精神的源泉与归宿。C.文章用同样被贬却未能走出阴影的柳宗元的事例,烘托出苏轼的豁达放旷,表达了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D.文章引用苏轼东坡一诗,让读者深刻地够受到苏轼已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精神的寄托。E.那一片坡地,让苏轼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5.作者在第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6.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中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一大现实是中国地区差异性大,中国东西南北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比如北方多缺水,南方更容易内涝。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具体问题因地制宜。(摘编自海绵城市试点两年多,带来的好处真不少人民网2017.08.17)材料二:外媒称,在面临迅速的城市化和极端天气这两大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正采取一种新策略:将城市变成巨大的“海绵”。30个试点城市正试图锁住更多的水分,以帮助应对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和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像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迎来迅速的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这两个问题都可能让更多的人面临危险,但是2015年发起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旨在降低这种威胁。报道称,试点城市负责设法吸收、存储、过滤和净化雨水,并将之留在他们的区域内,当需要时再放出来用于再利用,而不是通过下水道和管道任其流走。这些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和上海在内,在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获得了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目的是到2030年把中国80%的城市地区都变成“海绵”。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努力的核心就是雨洪利用和水资源保护。但是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区气温升高,海绵城市还有另外一大好处:它们可以减少热浪的袭击,尤其是在大量混凝土和沥青吸收热量的城市地区。树木和其他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并通过蒸发将之释放,这带来了冷却效应,就像人通过出汗降温一样。就在中国南方遭遇暴雨和洪水之际,人口达到2400万的大城市上海却在摄氏40.9度的高温中蒸烤。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报道称,建设海绵城市的举措包括建设绿色屋顶和外墙,打造城市湿地和沟渠,将用过的水过滤用来补充蓄水层、灌溉花园和城市农场,冲马桶并打扫房间。(摘选自外媒关注中国“海绵城市”计划参考消息网2017.10.03)材料三:白城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2015年开始,白城市投入68亿元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这是白城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改造建设工程,也是最贴近群众需求,最被群众所关注的“民心”工程。两年时间里,从道路拓宽改造到地下管网提质完善,从小区美化到巷道改造,从公共设施配套到公用绿地建设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的改变被人们所感知。“起风满天土,下雨就成河。”以前,这句话常常被白城人用来描述自己生活的城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这句话一定会被人慢慢忘记。(摘编自“海绵城市”:从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吉林日报2017.10.20)7.下列对海绵城市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海绵城市在遇到降雨时能够吸收储存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还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B.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地区差异性大、面临问题不一样的实际情况,视具体问题因地制宜。C.海绵城市是在面临城市化加速和极端天气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采取的一种新策略。D.海绵城市建成后,一定能够降低城市化带来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的威胁。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材料一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符合国情,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性;材料三报道了首批试点城市白城取得的显著成果。B.材料二报道中国正采取将城市变“海绵”策略,30个城市正试图解决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等问题。C.新闻报道北京、深圳和上海等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是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D.建设海绵城市是我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E.从材料三可知,只要最多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就能满足群众需求。9.海绵城市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 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注】楮(ch)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缗;成串的钱。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B.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C.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D.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百姓十分悲哀。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5分)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谓也。(5分) (二)吉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扣“野泊对月”之事;下句点“野泊”之因:逋逃漂泊,故有“野泊”。C.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之野,仰望北斗横斜,耳闻凄凉角声,意境苍凉。D.颈联写杯酒增添羁旅之愁,浪花卷动归乡之心,不由得暗自惊叹,表现了“野泊”时的伤感。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本诗颔联境界开阔,情感悲壮,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神似。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诗经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两小无猜、欢乐玩耍的场景的句子是: ,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表达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人如同沧海中的一颗米粒一般渺小的句子是: ,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乡居生活中鸡犬相闻的宁静画面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 ,勤勉工作,当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了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小李一个月来 ,争分夺秒,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 ,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A.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B.宵衣旰食 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C.夙夜在公 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D.夙夜在公 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18.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夜如何其,晓钟未动 岁云尽矣,更漏频催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去秽除邪千门户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A.B.C.D.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根据质检总局的统计,99%的内地奶粉质量合格。但内地奶粉的质量,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还是很低。B.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将考试舞弊入刑,或成治理考试乱象的“尚方宝剑”。C.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中国很多家庭却选择不生二胎,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D.2016年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授予中国作家郝景芳,但她的小说北京折叠对我们是非常陌生的。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6分)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如:纪念居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示纪念。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也有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野花幽香,佳木繁荫;三秋桂子,十里荷塘;林寒润箫,寒梅傲霜,这是四季轮回之美。春赏百花秋望月,夏迎凉风冬看雪,这是没有烦心之事时的人生之美。幼有所养,老有所靠,病有所治,伤有所疗,这是时代之幸,家国之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性之美。先秦诸于唐宋诗,元有杂剧明小说,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文化之美。要求: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报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载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广安市2018年春高一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3分)(A.“社会动荡不安”,于文无据B.“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倒数第二段为“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没有提及“彻底改变”;C.“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无中生有。)2.B(3分)(“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是叙述不同时代经济的发展状况。)3.C(3分)(“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4.AC(4分)(A.反映了“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无中生有。C.文中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A2分,C2分)5.(6分)对比(反衬),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衬托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2分),使饱含深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2分),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2分)。6.(6分)生活上,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精神上,给诗人带来了满足和快乐(或“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思想上,躬耕东坡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为成熟,从而成为一位思想家;文学上,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一点2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7.D(3分)(“一定能够降低”错,说法绝对化。)8.BD(5分)(A.非“显著成果”,只是取得了明显的改变;C.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和实际帮助”;E.“只要就能满足群众需求”太绝对,只能“贴近群众需要”。)(B3分,D2分)9.(4分)解决水资源短缺、污染等问题。降低洪涝灾害、酷暑天气等威胁。设法吸收、存储、过滤和净化雨水,为人类利用。在混凝土和沥青吸收热量的城市,减少热浪的袭击;打造城市湿地,改善居民生活。(一点1分,答对任意四点均可)10.B(3分)11.B(3分)(“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12.D(3分)(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13.(10分)(1)他(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奉”“者”“济”各1分,大意2分,共5分)(2)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的,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其乎”“孰”判断句各1分,大意2分,共5分)14.AC(5分)(A.律诗是近体诗,不“属于古体诗”。C.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上句写“野泊”所见,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属静景;下句写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是动景。)(A2分,C3分)15.(6分)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2分)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答题格式为:总结性术语+扣原诗分析阐释。)16.(8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7.C(3分)(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党员干部”,凸显“公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小李为了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突出“勤劳”,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李世民尽心国事”,突出“政务”。)18.B(3分)19.C(3分)(A.成分残缺,在“内地奶粉的质量”前加介词“对”B.“或成治理考试乱象的尚方宝剑”偷换主语D.“小说北京折叠对我们是非常陌生的”,主客体顺倒。)20.(6分)端午又叫端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各地方还赋予了它不同的寓意(一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21.(60分)作文(略,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