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5 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03209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5 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5 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5 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戊戌变法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及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2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名师点拨康有为宣扬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重阻碍,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知识点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端公车上书(1)概况(2)影响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3高潮百日新政(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4)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的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5)影响4失败无力回天(1)原因(2)概况知识点三戊戌变法的影响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影响(1)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2)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3)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文化教育: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5)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主题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史料探究】史料一窃自马江败后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顷果有德人据胶之事,邀索条款职闻胶变,从海上来,闻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海内震惶,乱民蠢动。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史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2)根据史料二,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3)与洋务派相比,史料三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前所未有。(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3)突破:史料三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史论归纳】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支持变法。(6)人员基础: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主题二戊戌变法的结果及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一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两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萧功秦戊戌变法之政治激进主义的再反省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依据史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1)主要原因: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2)主要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史论归纳】1判断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由(1)从领导者看,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从目的看,维新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3)从内容及结果看,戊戌变法的一些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启蒙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答案A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此后随着国内学会、学堂、报馆等的大量出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3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维新派宣传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是在光绪帝的主持下进行的。5“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答案D解析由材料“废八股,改策论失去了奋斗前程”“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造成混乱”可知D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答案(1)同: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作者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基础巩固1“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2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说:“今我有日本为向导之卒,为测水之竿,为探险之队,为尝药之神农,为识途之老马,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何乐如之!”这表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态度是()A学习借鉴B与其竞争C全盘照抄D仇视抵制答案A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30年,康有为主张“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充分学习日本的经验,吸取日本的教训,因此A表述最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竞争与抵制,也不是全盘照抄。3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答案B解析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不正确;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答案B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孔子换上西装说明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能力提升7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A、C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D项理解错误,改革应该谨慎,但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故选B项。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材料三是效法日俄变法成功的经验;材料四是中国风气未开。(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分析题,必须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如第(1)问,康有为变法的意图,如只是根据所学知识,不阅读材料,势必有所遗漏。第(2)问,也是如此,要根据材料中的“上策”、“惟中国风气未开”等信息提炼。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课中思考】1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教材第104页)提示(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教材第105页)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教材第106页)提示一方面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一时刷新了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政见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哪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教材第108页)提示(1)维新派和帝党。(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的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手中的权力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教材第109页)提示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出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教材第110页)提示二人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12页)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提示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制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实现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解析与探究】(教材第112页)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提示(1)差异: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2)联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我测评】(教材第113页)1简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提示(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提示(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内容颁布的新法改革旧制作用局限性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政治上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补充: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他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群众;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