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594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冈二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B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2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但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 “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C尚书令 D军机大臣 3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 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4某史籍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5吕氏春秋记载:“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之间的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6“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7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 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12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收藏玉玺,皇帝喜好 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13.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1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 B C D17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长城19.“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情况的实例有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尚书令明朝殿阁大学士清朝军机大臣A B C D20何晟铭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D回到汉朝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21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2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A. 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 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D. 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23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放宽了录取标准24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A. 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B. 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C. 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D. 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25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 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26.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27.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8.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29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30.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题次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次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题,40分)31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32、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在选官程度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0分)(2)汉、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7分)历史月考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BBDACACCBCABD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BCCCCACBCCBCD31(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32(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唐代科举制。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0分)(2)标准变化;汉代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魏晋则注重出身门弟;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土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