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9018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2作答时,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行迹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6题。水 边 的 芦 荻彭家河蒹葭慢慢老去的时候,芦荻花便白茫茫地铺开了。八月一过,苍老的芦荻便从诗经蒹葭的句子里走出来,孤独地站在日益清澈的江边,高举着洁白的幡,仿佛在给诗人招魂。西周诗人深邃的目光越过雪般的芦荻花,望见了河那边的女子。想必那个所谓伊人穿着粉红的衣裳,在初秋的水边才那么光彩照人。然而,西周的那个诗人最终也没有能跨越念想中的河流,与伊人牵一牵手。千百年来,只有一首断肠名篇让一代代的读者遗憾和遐想。年复一年,诗人早已经随苇下的流水流向岁月另一端,渐行渐远。然而,一年一度,芦荻却历经岁月的风雨,如期开放。水边芦荻的旁边除了诗人,还有城市和乡村。自古以来,城市与乡村大都居住在水边,于是,他们便与芦荻成了邻居。芦荻总是远远地居住在城市的郊区,栉风沐雨,是城市的贫民。在水一方的高楼上总是夜夜笙歌,觥筹交错,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幸好芦荻不好交游,不落俗套,在远远的河之洲安然静守,怡然自得。芦荻静默地在无人关切的地方独自开放,然后又弱不禁风地独自凋零,仿佛一出悲剧。然而,当城市在一次次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在楼上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时候,芦荻仍一度又一度地谢了又开,开了又谢,从不落幕。芦荻与城市年复一年的遥望或者是对峙,受伤的总是其中一方。当芦荻又盛开的时候,城市总有不少东西已经逝去,荣耀或者耻辱,生命或者理想,或许没有一点痕迹。在城市与芦荻的对抗中,永存的总是芦荻。在城市中追逐的人流或许没有时间停下来回望一眼芦荻,在匆匆的脚步之中,流逝的却一直是人们自己。芦荻静静地守着自己的清贫,在繁华之外修身养性,在无影流逝的时间之外,超越尘世,仿佛一位旷世高人。芦荻的开谢静得无人知晓,有人说那是寂寞的花。然而,又有谁的人生盛宴会永远不散呢?又有谁的荣华富贵经得住与芦荻的比拼呢?在芦荻再次开放的时候,更多的过客便会渐渐无影无踪,没有丝毫痕迹。如果芦荻能有记忆的话,它或许能回忆起人们曾经的荣耀。芦荻看惯了尘世的变幻,芦荻也练就了沉默不语,或许他在等待一位能与之对话的智者。可是,西周的诗人把目光越过了芦荻,看见了在河对面的美丽伊人;白居易把目光越过了芦荻,看到了浔阳江船对面那个弹着琵琶的歌妓;苏轼也把目光越过短短芦芽,看到了春江暖水里鲜美的河豚。从芦芽到芦荻,它漫长的一生,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提及,也只是陪衬。有人觉得或许是芦荻的不幸,其实,这是人们的不幸。一拨又一拨人来过了,又消失了,一幢又一幢的高楼立起了,又倒塌了,芦荻仍静静地在水边世袭而居,看着滚滚红尘和如流岁月(选自2017年11月30日成都晚报第07版)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及断肠名篇诗经蒹葭,并写西周那个诗人与河对面的伊人未能牵手的遗憾,是为了让读者产生遗憾和遐想。B.作者将水边芦荻与西周诗人、白居易、苏轼相联系,突出表现了水边芦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优秀品质。C.作者在文中着重写了水边芦荻的两个邻居城市和乡村,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水边芦荻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D.越过芦荻,西周诗人看见的是河对面的红尘伊人,白居易看到的是那个弹着琵琶的歌妓,苏轼看到的是鲜美的河豚,说明他们都是争名逐利的俗人。5.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6.简要分析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王晶晶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xx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xx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 环球人物 xx第13期,有删节)相关链接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陈忠实语录:“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 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B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 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C.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 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D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 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8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 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B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 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 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D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 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E文章结尾一句:“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这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 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9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栈道近山。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后除为三老,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治民。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 ,斥免。乃为卫将军舍人,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 ”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选自史记田叔列传)10对文中划曲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B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C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D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11下列对文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 事:侍奉 B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 悉:全部C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 意:意识D使士大夫乐死战斗 乐:乐于,以为乐12下列对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安在武功时,先代任求盗、亭父的差使,后任亭长、三老。接着又被举荐为亲民的官吏,还被提拔为俸禄300石小县的县令。B任安对与骑奴同席而食,深以为耻;同时对公主家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很想得开,表现得心平气和。C田仁对自己带兵打仗有及任安;任安认为自己评判是非、治理百姓不及田仁o。D虽然卫将军因任安、田仁两人穷困而歧视他们,但最后在赵禹的举荐下,还是不得不向皇上报告了任、田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5分)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哦!(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注:霭,云雾。)14.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进行赏析。(4分)答: 15.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2)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3)荆轲刺秦王中“ , ”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3分)A彳亍(ch) 蜕变(tu) 抚恤(x) 苍海一粟 B平仄(z) 落蕊(ru) 肄业(y) 浪遏飞舟C执拗(ni) 形骸(hi) 震慑(sh) 义愤填膺 D干涸(h) 纤细(xin) 颓圮(p) 星辉斑斓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 B噪音其实也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这种最新的研究结果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C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D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对这个电影剧本的解读,刚才李导演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就算狗尾续貂吧! B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凡投稿超过三个月未被本社通知者,拙稿可以自行处理。C爷爷问上高中的孙子:“手机里的视频通话功能怎么使用?快来告诉我,一定要不吝赐教啊!” D刚刚在寒舍挂好您的书法大作,您又亲自惠临,真是蓬荜生辉啊!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言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_,我们的思想就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_,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_,使得阅读也得到了普及,从而拉开了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序幕。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按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近来,广场舞大妈和年轻人争夺锻炼“地盘”发生冲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锻炼对她们来说更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紧缺。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 夺地盘”的闹剧。(1)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2)(3)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只饥饿的鳗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鳗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时,拿开挡板,鳗鱼依然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活活饿死。也许我们嘲笑鳗鱼的愚蠢,可遗憾的是,当挫折接踵而至,当失败如影随形,我们不也曾像鳗鱼一样放弃所有的努力,听任命运的安排吗?其实,不是因为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不去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不去努力,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也许,只要再试一次,我们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xx秋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B 2C 3D4、(3分)B。5、(5分)芦荻的不幸:从芦芽到芦荻,它漫长的一生,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提及,也只是陪衬。芦荻静默的一生不被人理解和重视(1分)。人们的不幸:人们不能理解芦荻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优秀品质,当然也就难以学会芦荻的处世智慧。(2分)在城市与芦荻的对抗中,受伤的总是芦荻,最后永存的也总是芦荻。提醒世人尊重自然,学习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处世立身之道,在得失取舍上具备淡泊的胸襟。(2分)6、(6分)段落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将城市和芦苇的生活进程形成对比,突出了城市中俗世的所谓成功往往是过眼云烟,而芦荻的静默和坚守却是永远的。(2分)主旨上:这样既形象而艺术地强化文章主旨对芦荻的静默坚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同时又引人思考,余味无穷。(2分)结构上:与标题相呼应,与前文“芦荻与城市年复一年的遥望或者是对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分)7.B 8(5分)B、E(E3分,B2分)9(4分)准备充分,水到渠成。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 年构思写稿,偶然得之。远离尘世,潜心写作。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不畏煎熬, 凭“熬过去挣过 去”的豪狠劲,致力创作。题材独特,内涵深沉。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 描绘“历史烟云”画卷,展现历史变化,题材别致,意蕴丰厚。立意高远,风格厚重。白鹿原生 动地褒扬了 “仁义古风”、千年美德,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古朴、悲壮。(、侧重从创 作 过程探析, 、侧重从作品特色探析,每点各1分。如有其他探析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A 11C(心里,心中) 12B (任安并没有对平阳公主家的人的轻视表现得心平气和,从“拔刀裂席而坐”可以看出)家监的轻视表现得心平气和,只是没有像田仁那样发牢骚罢了。)13卫将军让他俩跟随自己拜访平阳公主,公主家的人让他们俩和骑奴同在一张席子上吃饭( “从、过、令”各1分,大意2分) 现在只是挑选有钱人的子弟上报,这些人没有智谋,就像木偶人穿上锦绣衣服罢了,你准备怎么办呢?(“徒、上、衣” 各1分,大意2分)14(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1分) 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静景;然一个“分”字,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动景;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3分)15.(5分)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1分)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2分)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1分)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侧面烘托了道士的淡泊、隐逸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品格。(1分)(意思接近即可)16(6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7A 蜕(tu) 苍沧 18B 不可理喻:形容某个人蛮横固执,无法跟他讲道理。现代常被人误用为不能理解或是做的事情不可思议,无法轻易理解。19. D(A项“抛砖引玉”是谦辞;B项“拙稿”是谦辞;C项“不吝赐教”不合人物身份)20如果没有阅读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21(2)小区内跳广场舞不一定就造成噪声污染。 (3)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不一定可以避免“争夺地盘”的闹剧。(评分时注意句式一致,可采用“不一定”的样式,若不一致,每句扣1分。)22.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