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89435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从图片看,这是三省六部制的图示,该制度创设于隋唐时期,故选B项。答案B2.(2016年1月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解析三省六部制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故选A项。该制度没有消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项错误;该制度和地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两项。答案A3.(2018江苏学业水平考试)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时间是魏晋时期,关键词是宗族的家谱,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关,故选C项。答案C4.(2016年12月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科举制实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故选D项。答案D5.(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也往往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指()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分封制度D.九品中正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制度得到了有文才的人的欢迎,也使百姓能通过努力步入上层,由此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故选A项。答案A6.(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A.加强专制皇权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C.建立内阁辅政制度D.提高相权解析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涉及中央皇权与相权,不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B项错误;建立内阁辅政制度是在明朝,C项错误;实行三省六部制是限制相权而不是提高相权,D项错误。答案A7.(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解析图片所示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8.(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参考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流派:儒家。(2)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4)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B.尚书C.门下D.内阁解析中书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答案A2.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匡正皇帝过失B.执行皇帝意旨C.草拟皇帝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材料中“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表明唐太宗鼓励上谏,故A项正确。答案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解析在三省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相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相权,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唐初设三省的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答案C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解析在宋朝,行政权由中书门下行使,B项正确。国家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项错误;宋朝军政权由枢密院掌管,C项错误;宋朝财政权由三司掌控,D项错误。答案B5.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选举制度,A项错误;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D项错误。答案B6.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解析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实行官僚制度中出现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答案C7.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答案A8.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解析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富家子弟如果不学无术,社会地位也会下降,符合科举制“上升”“下降”型流动,故B项正确。答案B9.“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解析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D项正确。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以往选官方式是察举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B项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C项错误。答案D10.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解析题干中的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答案C1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解析材料中“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其权不操于君”说明古代君主专制下有一定分权特点,C项正确。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不符合材料中“其权不操于君”的信息,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朝推行郡县制,B项错误;君臣共治皇权削弱不符合古代政治制度特点,D项错误。答案C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谏官从唐代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发展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故选D项。A项中君权“不受制约”说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项错误;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对皇帝负责,C项表述不准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地说)“请得与丞相议之。”资治通鉴载:“(田蚡在武帝时担任丞相)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2)材料二中,唐太宗对宰相作用的看法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3)写出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名称及作用。参考答案(1)“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看法: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参考答案(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