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921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六 有教无类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课题有教无类备课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过程设计授课人 一、导语设计: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学习课文内容:选文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 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选文2、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注释】中人,一般人、普通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译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水平天生是有区别的,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即“因材施教”,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选文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即“闻斯行之”。 (2 )、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选文4、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评析:孔子认为忠、清高与仁相比还差得很远。选文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 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这主要是突出一点,就是启发,这种启发开导的功夫可以称为点化,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育。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此话的意思显然是启发弟子学会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学问,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现代教育学要求的举一反三。 选文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去学习。”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和思互相促进,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选文7、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罔,欺骗、迷惑;殆,危险。【译文】 孔子说:“光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光思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分析:这是说学和思不可偏废,能学习且善于思考,学思并重,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选文8、子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注释】回,颜回;说,通“悦”,喜欢。【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我不喜欢的。”分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故孔子多次赞扬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赞许他。选文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分析:孔子希望所有人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能安安分分,便可以天下太平了。选文10、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起,启发;言,谈论、讨论。【译文】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子夏问:“这是说先有仁义然后才有礼吗?”孔子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可以开始与你讨论诗经了!”分析:孔子认为,内心的道德情操决定外表的礼节仪式,先有仁义才有礼节。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四、讨论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五、作业 完成课文选文的翻译 六、教学反思:授课班级授课人备注课后反思板书设计备课要求:1、每篇课文的备课稿都要求分课时备成详案。2、每课时教案环节要齐全,按照导入,检查预习,初读感悟,重点研读,课堂训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的基本步骤来备课。3、每篇课文的备课初稿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提交教研组,经教研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方可上讲。4、授课人把个人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及新颖的教法记录在授课人备注中,并做好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