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903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限时:35分钟 实际用时:_分钟 掌握程度:优 中 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本质和目的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本质是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权在君,目的是使人民顺从君主的统治。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限制主权者的权力,建立民主政治。根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西方主权在民思想则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3)现实意义:民众作为社稷的根本,以民众为施政的基础;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能妥善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2)不同:结合两则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但国家主权由君主所有,西方的“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所以两者内涵不同;从两者的本质和目的上看,中国的“民本思想”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民众服从君主的统治。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君主权力是由人民订立契约给予并且可以收回,目的是限制君主权力,建立民主政治。根源: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以此角度分析其经济根源即可得出答案。 (3)条件: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看待: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4)材料一理由: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史料。(1)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可知,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价值。从“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仁则荣,不仁则辱”可知,中国思想家提倡仁政。(2)联系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二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路德选集材料三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答案】(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3)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4)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3)第一问:据材料三“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信息解读可知伏尔泰对儒学的态度;分析材料三“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信息可知孟德斯鸠等人对儒学的态度。第二问,结合设问要求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相似之处,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家,因此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4)第一问: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知两者差异;第二问: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和18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所学内容分析产生差异的经济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