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653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水和无机盐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由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解析: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可根据内环境成分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答案:D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3种以上的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时,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所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B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激素等成分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A项正确。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激素、无机盐、血浆蛋白等,B项正确。组织液大部分渗回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C项正确。血浆的成分稳定只是机体稳态的一个方面,如果体温、血糖等不能达到稳态,机体内环境也不能达到稳态,D项错误。答案:D4.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a、b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C.c、d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答案:D5.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血浆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B.C.D.解析: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一种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可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pH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答案:B6.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机体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从血浆进入组织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中暑是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引起代谢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有关;佝偻病是由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答案:C7.导学号27064005右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为毛细血管壁,为红细胞,为血浆,为细胞内液,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暂时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B.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pH的变化C.中的氧气到达需要经过4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而中不含蛋白质解析:肌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与NaHCO3 反应,即发挥作用的是NaHCO3;为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并产生乳酸;中的氧气进入需经过1层膜,再经过到达需经过2层膜,最后进入经过1层膜,共4层膜,并且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由于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所以与相比,中含蛋白质较少,但不是没有。答案:C8.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表示系统,b表示系统,c表示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系统。(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3)病人呼吸受阻时,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有的趋势,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的调节下维持。(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层生物膜。(6)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O2,排出CO2,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生物膜),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穿过5层生物膜。答案:(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下降NaHCO3(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5(6)如下图能力素养拓展9.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Na+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血浆与组织液可以互相渗透,输入静脉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所以理论上细胞内液增加的量多于细胞外液。答案:A10.导学号27064006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生理过程)。(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根据细胞特点和HCO3-的含量,可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这表明细胞膜具有性。(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到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4)由于红细胞内被消耗和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解析:(1)血浆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2)据图,HCO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HCO3-的浓度,可知其进入血浆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2)增加协助扩散选择透过(3)空间结构组织液(血浆、内环境)(4)水分子Cl-(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