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8202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北重点中学模拟)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A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吴国等国因采用荆蛮的习俗被中原各国所排斥,而非强调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故B项错误;吴国等国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但吴国等国仍由周天子分封,并未失去政治意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吴国等国因采用荆蛮的习俗被中原各国所排斥,而非强调“中国”概念的明确化,故D项错误。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B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以此为祖,令之相生”“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可知姓代表共同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氏用于区别血缘亲疏,与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依据,与晋升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3(2019皖南八校模拟)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D材料中并没有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相关提及,更没有二者之间关系的论述,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得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非血缘纽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可知君权是父权在国家层面的扩展和延伸,故D项正确。4(2018广东珠海模拟)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据此可知()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D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5(2019湖南怀化模拟)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C“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不是一种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的原则,故D项错误。6(2019四川宜宾模拟)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A据“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九卿的行政职能独立,由皇帝家臣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僚,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据材料无法说明宗法社会终结,故B项错误;据材料“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只是强调九卿不再具备皇家事务的职能而不是强调行政的程序,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九卿从皇帝的家臣变成国家官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强化,故D项错误。7(2019河南中原名校模拟)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B结合所学可知,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可知皇帝身边近臣掌控权力恰好说明皇权强大,故A项错误;由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B项正确;据材料不是丞相与皇帝的斗争,故C项错误;据所学西汉灭亡的根源是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和外戚专权,故D项错误。8(2019江西九江模拟)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新唐书百官志“巡察六条”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新唐书百官志“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新唐书循吏传序“十道巡察制”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D从表格中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十道巡察制”这些信息可知,巡查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故A项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到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察者特权泛滥,故B项错误;致使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故D项正确。9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A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10据学者统计,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如图,由此可见()A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B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C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D四库全书偏重文学A题干中“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比”占多半,故A项正确;题干中是学者统计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非政府注重收录,故B项错误;题干中学者统计的是集部和文学部分而已,故C项错误;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且经部和子部为主,故D项错误。11(2019福建厦门模拟)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宪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B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实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12“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材料虽然有“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但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可知该机构不是法定的政府机构,不能真正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故A项错误;从材料“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服从皇帝命令掌握实权,故不是妨碍皇权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机构夺取了内阁的权力,不能体现其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福建泉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5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范才于科目之内”结合所学可知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得出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由材料一“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由材料一“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得出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由材料一“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得出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由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得出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第(2)题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得出通过立法确立;由材料二“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得出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由材料二“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得出文官政治中立。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据材料二由“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意味着防止文官参与政党活动,即受到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由材料二“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得出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材料二“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得出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据材料二“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每点2分,任答5点得10分)(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每点2分,共6分)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2分)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2分)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2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2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1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日:“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来思考。答案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2分)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