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6313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人口增长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的主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生殖年龄和个体数的差异造成的解析:选D。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其他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展等变化。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2.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究其原因,很多都是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在下列各组选项中,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D.寒潮、霜冻、盐碱化解析:选A。森林减少,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引起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A正确;泥石流是洪涝灾害的一种结果,导致大量水土流失,与地震无关,B错误;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两种生态环境问题,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导致臭氧层破坏,引起杀伤性紫外线射到地面的量增加,C错误;寒潮可引起霜冻,但土壤盐碱化与前两项无关,D错误。 知识点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或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C.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D.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要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解析:选D。生物的多样性由蛋白质的多样性来表现,而蛋白质的多样性又是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保护。4.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A.生态价值B.直接价值C.潜在价值 D.间接价值解析:选B。生态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如水土保持等,A、D错。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科研等价值,该题意反映了科研的直接价值,B正确。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还不清楚的价值,C错。5.(2017高考海南卷)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解析:选D。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农作物,所以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也不能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所以只能说其为了获得食物而破坏农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表明保护区内食物资源不足,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需要更多食物,D正确。 知识点三可持续性发展6.为保护生物圈的稳态,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实施“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利用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A. B.C. D.解析:选 C。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禁止利用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而是强调合理的开发,开发与利用不矛盾。7.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雾霾天气,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拯救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是()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B.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C.燃烧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燃烧中二氧化硫的含量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解析:选A。化工企业对人类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治理环境时不能大批关停化工企业。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霾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是不能解决的,A错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自然、经济和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D正确。2.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选B。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人类更多的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梅托斯(Meadows)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下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解析:选D。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了人口数量的增多。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4.位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然而全球变暖正让这个天堂岛国面临着“失乐园”的危机。该国总统表示,政府将开始从每年1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纳入一笔“主权财富基金”,用来购买新国土。这一现象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A.沙尘暴已侵蚀海洋B.酸雨已使人无法在陆地生存C.减少CO2排放已刻不容缓D.淡水资源面临枯竭解析:选C。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交通的发展,CO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进而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这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1%,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材料表明,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B.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低增长率,高增长量C.中国人口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D.因为总的生育率极低,所以应该停止计划生育解析:选D。虽然总的生育率极低,但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还应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6.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与植物多样性有关B.啮齿类的密度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因素之一C.啮齿类对植物产生了选择作用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解析:选D。分析图解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种类数随啮齿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啮齿类的密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继续增加,植物种类数却逐渐减少,由此可以判断选项A、B、C正确,而D项错误,因为啮齿类的密度不是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而是影响植物的多样性。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唯一方法解析:选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野生生物的保护主要是保护濒临绝灭的生物种类,并不是指对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不加任何选择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捉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捕买卖解析:选D。自然保护区主要针对原地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就地保护,主要作用是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迁地保护是对即将绝灭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二、多项选择题9.右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解析:选AB。从图中可读出,海拔2 000米时,a、b、c、d四个物种的平均数量比较相近,而海拔3 000米时,四个物种的平均数量相差很大,A项正确;b物种随海拔高度变化,数量变化较大,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下都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存活,能体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a、b、c、d四个物种均为食叶昆虫,在食物问题上必然存在竞争,同样也会明显影响其生物种群数量,并不单纯是生物与环境作用的结果,C项错;a、b、c、d四个物种在海拔4 000 米高度时的数量差异不能体现遗传多样性,D项错。10.在某农业示范基地,“海水蔬菜”长势良好。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种植时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其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包括()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解析:选ACD。种植“海水蔬菜”能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可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11.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C.选择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解析:选CD。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一般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12.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选AC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排放,可以缓解雾霾程度,A正确。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消费者的生存,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B错。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含有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植物可以吸收这些污染物,C正确。二氧化硫、氢氧化物、颗粒物等浓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雾霾天气出现,D正确。三、非选择题13.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1950197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_。(2)由于人口政策得力,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3)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解析: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501975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人口比较多。人口增长引起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答案:(1)上升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2)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3)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14.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点。(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和(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解析:(1)根据图甲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可知,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b点。(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先没有生物生长,从细菌开始,随后依次出现了硅藻、藤壶、牡蛎等生物,该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3)分析图乙可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初级消费者。图中A和B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5106)/(7.5106)100%20%。(4)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答案:(1)b(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B(注:两空可颠倒)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15.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上个世纪,由于掠夺象牙者的肆意猎杀,南非大象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最少时整个南非境内只有野生大象50头左右。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几年时间内,大象的数量就增至近两万头。然而大象数量的急剧增长又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很多其他食草动物的口粮也都被大象抢占。为保护受威胁的生态环境,南非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有计划地捕杀、给大象避孕、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等。(1)南非大象数量从50头左右增至近两万头的主要原因是。若南非政府不采取任何新的措施,大象种群的K值将会如何变化?_。(2)为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同时尽可能保护更多的大象,除了上面提到的措施外,你认为还应增加什么有效的措施?_。(3)有计划地捕杀大象或给大象避孕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大象种群的(填种群特征),从而控制其种群密度。从南非大象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也深受人口过度增长的困扰,为此我国在的同时,还应采取的措施有_。解析:(1)材料中“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大象种群数量增多的基点。再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进行分析可知,大象数量剧增的原因有被捕杀少、寿命长、食物充足等。(2)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大象种群的大量繁衍两全其美的角度入手,只要回答合理即可。(3)给大象避孕的目的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捕杀大象的目的是增加死亡率。材料中的事例给人以启示,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同时解决好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答案:(1)被捕杀少,寿命长(死亡率低),食物充足(答出其中一项即可)K值将会变小(2)人工迁徙大象或为当地其他物种建立新的保护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死亡率和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等(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口素质等)16.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CO、铅等多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呼吸、免疫、生殖等系统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研究人员选取长期生活在交通严重拥堵的闹市区的成年居民为一组,长期生活在同一城市郊区农村的成年居民为另一组,分别测定其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结果如下。组别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血液中铅的浓度(g/L)郊区组68.4577.78108.5闹市区组55.38195.96145.8注:SDH酶的灰度级:特定染料在SDH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不溶性的蓝色产物,仪器根据样本颜色深浅测出的数值。灰度级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酶的活性。(1)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_。(2)在男性的睾丸内,精子的形成必须经过过程。(3)已知SDH 酶是一种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的脱氢酶。精子中SDH 酶的灰度级数值增大,此酶的活性,通过影响有氧呼吸中的过程,最终导致精子运动所需的不足。(4)根据上表检测结果推测,铅对SDH 酶的活性有作用,且随血液中铅浓度的增加其作用。(5)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解析:(1)本实验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精子是成熟的生殖细胞,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然后还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3)灰度级增大SDH酶活性会减小,因为该酶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会影响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进而影响能量的产生,而精子的运动需要能量。(4)由上表可知血铅浓度高,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大,说明血铅对该酶有抑制作用。铅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5)该实验探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血铅浓度会影响SDH酶活性,而酶活性可以影响精子运动。即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答案:(1)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减数分裂和变形(3)减小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能量(或ATP)(4)抑制增强(5)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