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1816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邵东一中 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语 文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D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C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文化也是关键问题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5.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分)6.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材料二: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材料三: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材料四: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与宽。(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9.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辟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B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C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D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自上而下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B 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C 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D 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践祚”、“践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B 冯衍厌恶权贵。他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C 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D 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2)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D 归嵩山作 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15. 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朱熹说,湘夫人中“_,_”两句,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句子是:“_,_”、阁夜中_,_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夜景,意境悲壮雄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1世纪,世界文明已经走到一个180的拐点,面临一个全面覆盖人类社会活动的空前变革: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会结构、国际关系、人文思想 。这一转向来得并不突然,也非偶然。西方自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欧洲大地 之时已经埋下并孕育了这一切的种子:随后的“文艺复兴”以恢复古希腊智慧为旗帜,催生了西式“现代”的“民族国家”和“工业革命”。“现代”由欧洲崛起,从17世纪中叶起就与“殖民”、侵略、屠戮相伴而行。一战之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逐渐变成美国独大,二战以后,“民主”“自由”“进步”“对人类的责任”构成了“美国梦”的内核,人类文化美国化的声调压倒了一切。但 ,当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个人中心主义击毁了社会结构、被压榨多时的殖民地渐渐苏醒、各民族的信仰和传统 时,西式“现代”的神话就破灭了。近些年“文化多样性”渐有取代“多元化”之势,越来越多的民族发出了抢救、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音。反观世界历史,(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民族传统丢不得,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种植的树木才能根深叶茂、永世常青。中华文化发展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不是丢弃传统遗忘记忆的无根式发展之路,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来。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凡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者,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大多暴起而速落B. 凡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者,大多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C. 凡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者,大多跟风而视自己传统如垃圾D. 凡暴起而速落、陷于种种“主义”旋涡难以自拔者,大多视自己传统如垃圾而跟风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无远弗届 暗无天日 好景不常 摇摇欲坠B. 无所不能 不见天日 好景不常 岌岌可危C. 无远弗届 暗无天日 好景不长 岌岌可危D. 无所不能 不见天日 好景不长 摇摇欲坠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而不能丢弃传统遗忘记忆,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B. 而不要丢弃传统遗忘记忆,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C. 而不要丢弃传统遗忘记忆,便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D. 而不能丢弃传统遗忘记忆,便能走出一条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桓宛真诚铁论地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湖南邵东一中 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语 文(教师版)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命题人:罗君辉 审题:申小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D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1D 详细解析:因果不当。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C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2C 详细解析:“挑战大于机遇”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文化也是关键问题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3B 详细解析:A 项逻辑颠倒,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C 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D 项说法绝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4. D 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5.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分)(1)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3分)(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3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那个看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从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6.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2)同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他说的对象是语段是否能够删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材料二: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材料三: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材料四: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与宽。(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D【解析】“位居全球第一”,不正确,桥梁总数不及美国,“桥梁里程是否为全球第一”无中生有。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C 【解析】A“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不合文意。原文为“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B后两分句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选项调换了递进关系中的前后分句顺序。D.强加因果,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9.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参考示例: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注重桥梁设计理念。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一点1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冯衍幼年时就有奇才,年仅九岁,就能够背诵诗经,到二十岁时就博览通晓群书了。王莽时,许多朝廷大臣荐举他去做官,冯衍推辞不肯出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辟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当时天下各地起兵,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廉丹招冯衍授为掾吏,与他一起到定陶。王莽又再次以诏书追令廉丹说:“将军承担国家的重任,不捐弃生命于荒野,就没什么能报恩尽责。”廉丹很惶恐,连夜召见冯衍,把诏书给他看。冯衍就劝廉丹说:“现在为将军计议,最好是屯兵据 守大郡,镇抚吏士,磨练他们的节操,在方圆百里内,每天赏赐酒肉,以结纳英雄豪杰之士,咨询 忠智的谋略,争取将来的民心,等待形势的变化,为国家兴利,为百姓除害,那么福禄就会永世传 流,功勋就能永载史册。这样做岂不是比在中原全军覆灭,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么?圣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廉丹不能听从,和赤眉军作战身亡。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建武六年发生日食,冯衍上书呈请八事。书奏送上后,光武帝准备召见他。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这时令狐略作了司空长史,就向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说冯衍的坏话:“冯衍求见皇上的原因,是要诽谤你们。”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后来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凭借外戚的身份而得以富贵尊显,对冯衍深为敬重,冯衍就与他们交结,因此被诸王聘请,不久担任司隶从事。后来皇帝对西京的外戚宾客进行惩处,大都绳之以法, 重者抵死迁徙,其余被贬黜。冯衍由此获罪,曾亲自到监狱请罪,皇帝下诏赦免不问。冯衍于是西 归故郡,闭门以求自保,不敢再与亲属故旧相交往。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建武末年,冯衍上疏陈述自己的心意。奏书递上后,还是因以前的过失而不得任用。冯衍的心愿无法实现,回家写了一篇赋,又写了自叙说:细看九州山川之体势,追溯上古得失之风气,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超脱世俗的高尚情趣。于是作赋以自励,命名为显志。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显宗即位,又有许多人指责冯衍文章虚假不真实,于是罢官在家中。年老生活贫困,死在家中。(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B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C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D 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意思是“现在为将军计议,最好是屯兵据守大郡,镇抚吏士,磨练他们的节操,在方圆百里内,每天赏赐酒肉,以结纳英雄豪杰之士,咨询 忠智的谋略”,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用排除法,“为将军计”,句意完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AC,“镇抚吏士”“砥厉其节”两句结构相同,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自上而下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B 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C 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D 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践祚”“践莅”。 D 试题分析: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