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141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结果没有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把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4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重点精讲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易混易错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深化探究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答案(1)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2)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材料二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答案“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2)成就: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改革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3后期改革(1)概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结果:使苏联各种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重点精讲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归类比较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深化探究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这一做法有何后果?答案(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后果: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重工业比例继续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停滞。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2改革内容(1)经济方面: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困难重重。(2)政治方面: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4.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2)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4)消失: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归纳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1)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2)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4)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深化探究材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掰菜叶的戈尔巴乔夫思考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答案(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2)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3)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强。4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B、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基础达标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指其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指其改革不彻底,只是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达错误;B、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项,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此类型试题关键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故选C项。5“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C废除新经济政策 D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的解体。能力提升6“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达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7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国内实行政治改革,掀起了否定苏联历史的舆论狂潮。当时美国认为,苏联的“新革命”不可逆转且大有希望,西方应该鼓励苏联的变革进程,影响苏联朝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新革命”的实质是指()A否定斯大林模式 B放弃社会主义制度C开创革命新道路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否定苏联历史”“朝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可知,“新革命”的实质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故选B项。8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答案A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答案(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