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108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三)(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中国(1950年人均产量)美国(1950年人均产量)印度(1950年人均产量)钢产量2.37kg538.3kg4kg发电量2.76kwh2 949kwh10.9kwhA.实行农业合作化 B实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答案C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的人均钢产量、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差甚远,反映了我国重工业薄弱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2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大量的纪念邮票,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发展历程。下列一组邮票的主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答案D解析三幅图都是大炼钢铁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应是发生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故答案为D项。4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在于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5右图中大豆过江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这种现象有可能发生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或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大豆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图中的诗,反映出对现实不切实际的夸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浮夸风。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答案A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7出现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A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B合理调整工商业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D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的关键词“政策因素”,根据时间“1961年”,结合示意图中工业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即可以推知是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控制。8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项。9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直接排除B、D两项。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所有权没有变化。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故选A项。10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答案D解析联系时间和对联的内容,可以较容易地判断是由于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下图不能说明()A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B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C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D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没有必要深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1978年只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到2002年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比重超过一半,可知A、B、C三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2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的经济措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上不符。故选B项。1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经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14“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在全国普遍实行;对外开放先是以经济特区进行试点,然后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C项。15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弓”、“箭”、“弦”是指()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长江中下游如“箭”京九铁路如“弦”小浪底工程如“箭”A B C D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地理知识。回忆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可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像一张“弓”;1990年浦东的开放是龙头,带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恰似一支“箭”;京九铁路的通车成为一根“弦”,更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8分,共55分)16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清史稿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材料二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家)资本(千元)设厂数(家)资本(千元)设厂数(家)资本(千元)11872894年534 6971916 19610328 000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省份工厂数(家)职工数(万)人口总数约(万)动力使用(机器动力)不用动力合计山东1218159362.47743 792江苏1491 1391 28814.26782 588安徽3863862.4681 622湖北175155323.6793 414云南932贵州17170.0606966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三第一辆出厂的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 解放牌汽车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6分)答案(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如深,民族资本处于弱势地位;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大,发展较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近代工人比重小。(3)条件:新中国的建立;“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苏联的援助。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及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围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各个方面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第(2)题,要结合图表信息,从中外资本的不同、工人人数及地域发展等方面归纳其发展特征;第(3)题,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条件,认识主要分析民族独立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改变中国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四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6分)(2)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推广包产到户的过程中仍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主要说明了什么?通知对推广这种形式的责任制有何作用?(6分)(3)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答案(1)弊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分配方式上:平均主义。危害: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困难。(2)不足:只限于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对包产到户的认识存在分歧(或没有突破姓“社”还是姓“资”的束缚)。说明:仍没有完全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作用: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其推广。(3)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适合国情;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关注民生,从人民利益出发。解析第(1)问“主要弊端”从两方面回答: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其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不足”根据材料来概括,“说明”从“左”的思想的束缚来回答。“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化相比,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分配上发生了变化。其作用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与促进农业发展角度来回答。第(4)问从适应生产力、国情等角度来回答。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材料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年份1978198519862007初级产品54.850.536.45.05工业制成品45.249.563.694.95材料三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材料四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项目金额比重(%)贸易方式一般贸易5385.844.2加工贸易6176.550.7其他贸易617.85.1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6分)答案(1)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增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上升;其他产品下降(或初级产品下降,或非机电产品下降)。(3)问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仍然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应对: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解析第(1)问原因主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分析。第(2)问发展趋势,根据柱形图及表格内容不难回答。第(3)问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三、四中容易看出,解决办法要紧扣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