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课 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756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课 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课 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二十课 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选择题1.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B.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C.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D.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5.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6.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7.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D.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8.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9.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10.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A.政治斗争的需要B.民主思想的传播C.近代海军的发展D.甲午战争的失败1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神”三个阶段。能作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2.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A.是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13.1895年前,“公理”指自然界普遍之理,除来华传教士外,鲜有人用。1895年后,“公理”主要指中西公共之理,频现于上谕和大臣奏折。1900-1915年间,“公理”进一步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此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洋务运动停滞不前B.白然科学实现重大突破C.社会思潮急遽变迁D.民众权利意识普遍觉醒14.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到:“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15.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16.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2、 非选择题17.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把)线装书扔茅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钱穆民族与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请你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2)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材料四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试卷答案1.C材料“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表明其应用澳洲蜜蜂的遭遇,映射中国遭受西方入侵的现实,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种族歧视,A不正确;B“不合理认识”说法不正确;“革命思想”与1898年的时间信息不符,D不正确。2.B依据题干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二者的争论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体用之争”没有割裂传统的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维护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晚清时期还未达到“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D项。3.A从材料中“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可以排除文化革命,由此排出B、D选项。再从“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可以得出这是一场政治改革,由此确定为A选项。C选项没有具体指出哪一个历史事件。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本题已经明确了思想上的内容,因此材料中的叙述已经明确给出;第二点就是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材料也明确地指出,由此就能够锁定正确选项。4.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最终失败,故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在其主观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影响5.C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新的眼光”是针对“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而言的,因此“新”应是指改变“贱夷狄”的观念,关注西方的思想文化。答案为C。6.A点睛: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史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7.D由材料“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得出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结合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重视经济,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强调四学并举,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的同时强调经济的重要,没有否定传统文化,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发展实业,C不正确。8.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项错误。9.C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C项正确。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后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A根据“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结合所学,慈禧太后挪用建设近代海军的费用修建颐和园,是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说明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矛头对准颐和园是为了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是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A正确;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主要反映通过颐和园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C学“器”是指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制”是指学习西方制度的辛亥革命,学“神”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2.B13.C“公理”的含义由“自然界普遍之理”逐渐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反映了社会思潮急遽变迁,故选C;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无关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排除B;D中“普遍觉醒”太绝对,排除。14.B材料“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说明“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这体现了谭嗣同发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态度,故AD项排除。15.B材料说明传统的学术以“六艺”“四部”为基础,近代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反映出中国传统学术受到近代西学的冲击而发生变化,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出“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排除CD;近代中学“缺乏稳固根基”材料中缺乏根据,排除A。16.B据材料“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建忠认为外国先进的原因不在于工业制造,而是法律政治制度和重商政策,属于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学习西方律例制度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故C项错误;材料不再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D项错误。故选B。17.(1)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2)认识: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维新变法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从材料“(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可以看出这个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答案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18.(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1)依据材料一“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甲午之战之后民族危机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二、三和四从忽视国情、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以及内部不统一等角度思考回答。(3)结合所学从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角度思考回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