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5750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12月份月考试卷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史实周平王47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周平王49年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2年卫弑其君桓公周桓王10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皇帝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3.汉书记载:“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这表明( )A 秦仿中央官制,设立地方政体 B 秦朝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国理念C 秦地方官制有分封遗风 D 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4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5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 方便了官员升迁 D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6.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7. 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8. 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 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 架空内阁,威胁皇权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10.“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3000人,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已达30000人。”下列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 B. 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C. “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 D. 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11.“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与此相似的命题是( )A. “美德即知识”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有思想力度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D. 人是万物的尺度12.罗马教廷官员质问马丁路德:“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马丁路德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上述对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 因信称义 B. 建立本民族教会 C. 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D. 世俗权力高于教权13.中国古代医药学发达,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有一部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这一中医著作应该是( )A. 神农本草经 B. 黄帝内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14.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博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15. “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而并非像先前所想象的那样以平衡和连续不断的方式释放。”这一理论的提出()A.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C.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D.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16.“(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中体西用” B海国图志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17.胡适评价 19 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D托古改制,变革维新18.“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 )A.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 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C.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 D.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19.“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宣传动员作用 B.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 D.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20.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则因提出进化论,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两人的学说都( )A.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B.提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C.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21.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指出:“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这段论述出自( )A. 论持久战 B. 论十大关系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22. .1920 年 9 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成为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共产党积极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D.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2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1977年,我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B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C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世界性饥饿问题得以解决D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A. A B. B C. C D. D24.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25.“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属于这一风格的画家是( )A达芬奇 B拉斐尔 C莫奈 D毕加索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唐代,每次开科的录取人数十分之少,甚至对于录取人数都有严格的限制,大体上,每科进士及第者约为三十人左右,明经及第者约为一百人左右,但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缺而不录,甚至一科只有数人及第。同时唐代科举的弊端也不断显现,社会上请托之风盛行,高官权贵把持科举,压制了寒门士子的入仕之路宋代贡举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多,据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各种科举录取的人数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宋代科举除对罪犯、僧道、残疾人、不孝之人应举有限制外,允许读书人怀牒自进,自由应举。应举者的家世、财富不再具有决定作用,按照考试成绩决定考试结果,及第者按名次分配官职。故宋代有很多政治精英往往是出身寒微但又杰出才能的“寒峻之士”,发挥了科举制度选官取士的。摘编自甘霖宋代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地运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摘自蒋平等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的原因。(4分)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不同。(8分)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材料四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1)据材料一 分析明清“实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4分)(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4分)高二历史月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答案12345678910111213题号DCACDADBCADAC答案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题号DDACCAABDDCC二、非选择题26(16分)【答案】(1)变化:扩大科举录取比例;降低应举的条件;及第者按名次分配官职;考试过程及录取相对公平公正。(答到以上任3点,6分,)影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科举腐败现象,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特权贵族势力;为社会各阶层入仕提供了更多机会,扩大了宋代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答到以上任3点,6分)(2)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存在弊端;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西学的传入及其影响;先进人士的积极推动;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晚清政府变革及巩固统治的需要。(答到以上任4点,4分)27题(16分)【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答到4点,4分)发展: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两点4分)(2)背景:新经济因素(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两点4分)不同之处: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4分)28题(18分)【答案】(1)影响:促进了朴实学风的兴起;启迪了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启蒙意识;为社会注入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3点3分)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1分)(2)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4分)(3)特点:思想近代化起步;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思想的束缚。(3分)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崇实致用(或经世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分)(4)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