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 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导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259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导学案【考点整理】背景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政治制度建设的欠缺)和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尖锐,社会动荡,统治者面临的深重危机。阶级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可能性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2.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数百年的战乱虽给人民带来苦难,在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3.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和影响下,十分仰慕汉文化,改革信念坚定。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巩固统治。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措施政治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作用: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经济推行均田制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1.含义: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分为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不种则由政府收回,不得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可以买卖。同时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赋税。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4.作用:恢复经济: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文化和社会习俗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决定迁都,495年,北魏将政权正式从平城迁到洛阳。1.原因:在政治上, 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2.目的:充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摆脱旧势力阻碍,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3.影响:孝文帝借机打击了保守势力,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利于民族融合。移风易俗1.措施: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通婚。2.影响: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特点1.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2.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结果成效显著,改革成功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由皇帝亲自推行,坚决克服阻力。3.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4.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改革全面配套。评价作用1.对社会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2.对北魏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最重要)局限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概念阐释【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问题补充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改革比较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是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习俗)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