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057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2)授课题目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拟 课时第 课时明确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的确立。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课型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教 学 内 容 设 计师生活动设计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2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2)汉初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3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1)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同时,黄老无为而治,造成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2)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新儒家学说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形势需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2新儒学的评价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3“天人感应”的含义及其评价“天人感应”的含义有二层:一是人君受命于天,代表天进行统治,人们应当听命于君主的统治。二是人君如无道,天会隆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意来统治,实行仁政。评价:1)天人感应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他有碍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2)在思想上观念上肯定专制集权体制的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有利于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因此也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和利用;3)同时“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也有其进步作用。4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史上和思想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5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的比较。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了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而先秦儒学宣扬“仁”“礼”“仁政”和“民本”,在当时也符合政治的需要。新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并从理论上阐述这种合理性。这是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到汉代以后墨迹为官方学说的原因。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因材施教:本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用分进合击的办法来学好本节。教学过程中多通过设计问题,用质疑解疑的方式,将本节内容串联起来。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