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拿来主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4883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拿来主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拿来主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拿来主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新课标高考的命题模式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废某一学科,个别地方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将会使不少考生在高考中吃亏。他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十分粗心,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做题步骤对了,结果却常常是错误的。真正推动油价疯狂上涨、在幕后兴风作浪的正是人为的精心设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全球自由游弋的金融资本。ABC D解析:选D“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合语境。“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复习资料题型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不合语境。“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合语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兴起了“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对此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及时向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C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D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意见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解析:选AB项,搭配不当。应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移到“鲁迅的文学作品”之后。D项,成分残缺。可在“人口迁移”后加“的压力”。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_。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ABC D解析:选A做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处选,句式协调,内容合理;第二处选,与上下文联系密切;第三处选,符合递进关系,反映体会得深刻。4将下面的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答: 解析:该题的这一组短句很显然是总分关系,第一句是中心句,后几句是围绕着“送来的东西”展开的。所以可以以第一句为基准句,后面的句子作为“送来的东西”的定语,然后词语稍作调整即可。参考答案:但我们被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这些“送来”的东西吓怕了。5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字数不要求统一)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唤醒腐朽文化下的愚昧国民;思想家的鲁迅,;革命家的鲁迅,。参考答案: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是冲锋在前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眼光,他其实是。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解析:作答本题时,要认真考虑横线前后句子的关系。处前的句子是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其后的句子则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处应是一个表转折的句子。处后以“但”作转折,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就,处应和其后的句子构成转折,所以其内容应当是说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处是对前面的分析所作的小结,这一小结必须与其后一些批评者的观点针锋相对,即说明鲁迅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参考答案: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具有很高的水准(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是开拓性的)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拿去主义陈 诏“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人意料。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与拿来主义都涉及“拿来”“拿去(或送去)”问题,两文中的“拿去(或送去)”实质相同。B从论证方法上看,拿来主义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上文中第三、四自然段也是如此。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话,这位美国汉学家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D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既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创作出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解析:选AA项,两文中的“拿来”的实质相同,但鲁迅批评“送去”。8“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答: 参考答案: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怀疑其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可能不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不太明白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妄自菲薄,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内容丰富。9“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答: 参考答案: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