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243678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背景和基本目标 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 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的发展 2 上海城市发展对优秀教育的呼唤 3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4 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课改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共同关注 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 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目标 1 总目标 上海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2 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3 具体目标 1 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 探究型 课程 2 改革课程内容 3 改革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4 改革评价体系 综合性 发展性 开放性 多样性 5 改革管理体制 学科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言语信息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突出以下通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科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队精神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 文明行为和诚信品质开放意识 文化包容与情感态度生命关爱 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下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重点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国家意识 国家观念 国情意识 国家安全 国家自强 文化认同 民族语言 民族历史 革命传统 人文传统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诚信守法 平等合作 勤奋自强 生命教育 生命与自我 与他人 与社会 与自然 和谐 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向 学生素质发展本位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完善发展 以学生素质的发展为本应对课程功能强调回归素质培养的潮流 设计思路 精选课程内容 精简与充实 删减共同基础 增加不同基础 精简知识 充实活动 内容选择 密切与学生生活 学习经验的联系 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学科内容 控制总量 把握要求 充实活动 联系生活 形成层次 设计思路 完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的 探究的 合作的学习方式 倡导做 想 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 倡导充分 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设计思路 改进学习评价 倡导发展性评价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倡导过程性评价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倡导质性评价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倡导综合素质评价 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倡导教师 学生 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设计思路 改革课程管理 实施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倡导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结合 形成以校为本 立足发展的教学研究制度 推进高中课程的学分管理 建立学校选科指导制度 二期课改阶段性发展进程 二期课改启动的标志 制作各学科行动纲领 二期课改制订纲领性课程文件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课程纲要说明 二期课改形象性的标志 各学科新教材 二期课改进入关键性阶段 整体试验全面启动 二期课改决定性的标志 高考改革方案发布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 1 推进改革的课程 2 新课程教材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3 课改的关键是教学 4 充分调动校长在课改中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组织 推动作用 形成教师实施课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新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革 完善和改革的开放过程 加强外语教育 小学一年级始设置外语课程 学生接受12年外语教育 加强英语 一纲多本 探索多语 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培训 教研 引进并重 促进专业发展 营造外语的学习氛围 创造 习得 氛围 积极推进 双语教学 试验 国际化特色 加强信息科技教育 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 认知的工具 交流的平台 管理的手段 运用于课程的设计 实施和管理 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 拓宽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地融合 逐步实现 学技术 用技术 与技术一起学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数字化平台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1 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2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中国特色 时代物征和上海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 以德育为核心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4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加强课程整合 促进课程各要素的有机联系 在课程理念上的创新 课程观 课程不是 制度 更是经验 要从 专制 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走向教师 教学不再是忠实传递课程 实施课程计划 课程与教学要相互转化 促进 融通 目标观 目标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应是知识与技能 终身有用 过程与方法 到处有用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学习态度 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的整合 内容观 书本知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 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观 教材不是 王法 应为教学提供有弹性 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 教材不只是教本 更是学本 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观 教学不是单向灌输 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 为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打基础 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科学领域行观察和体验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观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 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建构者 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德育观 德育不是思想政治课的 专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 德育要润物细无声 各科客观知识可以负载大量价值观 长江黄河 核能 数学统计等是客观知识 可负载文化 环保等 要抓住每一个契机提供学生多种道德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评价观 评价不是挑剔缺点 不只是甄别与选拔 要鼓励成功 激励信心 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为发展提供平台 不盯住筛选与淘汰 课程方案解读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 2 根据上海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培养目标突出 关注于学习经历的课程体系 1 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的观念 2 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3 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领域课程 4 设计三类功能性课程 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的认识变化 学生适应课程 课程适应学生 组织学习内容 设计学习经历 注重升学奠基 着眼终身发展 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 包括语文 外语学科数学学习领域 数学学科自然科学学习领域 包括小学自然 中学科学 物理 化学 生命科学 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 地理 历史 思想政治 思想品德 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 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 包括音乐 唱游 美术和艺术学科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 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 包括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 八个 科目学科 兴趣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专题教育 模块或主题 层次 选择 共通性的核心概念 学习过程 教育价值 具有明确的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活动建议 基础型课程的定位通性 通则 通法至精 至简 至易实现 有低有高 形低实高 以低引高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个别化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限定拓展综合实践专题教育团队活动 自主拓展学科拓展跨科拓展社团活动 源于经验 源于学科 项目设计 课题研究 预设性为主 生成性为主 体现基础性 整体性 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1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 2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3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 年级 123456789高一高二高三 科学领域 社会领域 艺术领域 合 分 贯串 发挥不同功能 总体控制年级科目数与课时 完善和精选课程内容 1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2 构建简洁 明了 新颖 有层次的课程内容 改变学习方式 拓展学习时空 1 改变学习方式2 增设研究 探究 课程3 拓展学习时空 丰富学习经历 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倡导接受与体验 研究 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 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校选课指导制度 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使学生学会选择 拓展学习时空 充分利用科技馆 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 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 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 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完善学习训练系统 学习评价系统 活动学习系统和实验学习系统 1 完善学习训练系统2 完善学习评价系统3 完善活动学习系统4 完善实验学习系统5 改革实验教学 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充分体现训练体系中的实践性 综合性和开放性 加强信息技术在训练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 关注过程与发展的课程评价 过程性发展性个性 学业成绩 综合评价思想品德 社会实践 审美 体育健身 技能 特长认定 实现课程整合 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 1 加强课程整合 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2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 提升学校 教师的课程研究 设计与实际能力 1 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留出空间 2 提升学校 教师课程研究能力 一种课程管理的变革 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 对于学校课程的认识 地方 学校与中央课程权利 责任的重新分配 由学校共同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变革的 草根模式 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 使教师参与并卷入课程决策之中 课程结构中的学校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必修 国家课程 学校 含地方 课程 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 自主选修 限定选修 国家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 外部文化场 立法环境 社区环境 教育行政 家长态度 内部文化场 学校领导 学习资源 教师素质 学生态度 在现成课程库中选择引进 学校课程的建设 基本思路 在引进的基础上适当改编 联系学校特色自主开发 小 大 成本与难度 组成课程开发联合体 整合社会资源 努力突出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资源的利用过程 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条件 利用科学文化场馆参观条件 利用体验性实践活动营地条件 主要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的资源 突出主体 努力体现学校课程的人文性 课程设计有利师生的互动与感受 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关注差异 充分体现拓展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设计有利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不求完整系统 专题模块设计 多组合 少学习量 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知识 但要具有共同的学习意识 可有不同的行为体验的经历 但要具有共同的社会责任感 可对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认识和改善的建议 但要具有共同的创新精神等新课程机制 对学校 教师提出的要求 围绕一定主题的课堂观察 研究 讲解 陈述 一堂有效课 互动 特征 启发 自问自答 启发 师问生答 自主 生问师答 师生多向对话 课堂讨论 探究性活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 成功的课堂教学 特征 学生敢置疑 会置疑 课后有问题学生自己有想法 能表达思想学生充满自信 敢说话 不怕说错教师对教材敢于调整 置疑教师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和谐课堂非常开放 教师不包办代替课堂能让学生活动起来在小组合作中 能很好调控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教学内容能与生活结合起来关注每位学生 不同学生不同要求学生学得轻松 压力不大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学生之间经常有问题争论学生敢和教师开玩笑下课了 学生围着教师 不想走开 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本思路 教育理论 课改书籍 高校 教研室专家 课程专家 学校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不同学科教师以问题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平台 以公示型方式展示困惑与收获 互助共进 反思自我教育教学行为 根据教学实录和具体案例分析并对照先进教育理论进行反思 找准薄弱点提高自我 专业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本思路 针对存在问题 将学习 培训 教学 研究结合 提高专业素养 实现资源 经验共享 建青年教师研究会营造氛围 以课例为载体 以微格教学为抓手 以年级组合作为平台 实现 课后聊天 制度 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 关注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明确目标 注重策略 建立机制 学校教研工作的基本对象 备课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上课 听课 评课 教师 学生 课标与教材 媒体与环境 流程对象 形态对象 要素对象 校本教学研究的着眼点 研训一体 问题 需求 课例 课题课程 研训 教学问题化问题课题 案例 化课题课程化实践 课程案例化案例适用 对象 化 校本教学研究的着眼点 教师专业发展 优秀教案 形成 特色 课 模式与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结构 教学策略 教学原理 模仿 创新 课程新理念与教研工作的基本策略确立校长对校本教研的引领职责分层分类指导 注重个别化与个性发展 以课题为抓手的教研工作 多学科合作 加强综合研究 变 输血型 为 造血型 的教研工作 变 事务型 为 研究型 的教研工作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抓教研常规建设 合格教研组主要特征 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A 抓好课堂教学 从本学科及与本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常规 教学改革到教学质量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N个一 B 抓好集体活动 学习与活动一条线 计划 检查 总结一条线 抓教研组建设的与时俱进 优秀教研组群体性学习行为的与时俱进 学习制度建设 群体性教学行为的与时俱进 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1 注重学生素质发展 按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来设计教学 2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重点 带动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改革 3 树立群体成果意识 为学校积累校本经验和资源 建设教研组的辐射功能 优秀示范教研组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创 品牌 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1 涌现若干 叫得响 的名教师 2 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风格 3 积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研资源 经验 理论 课程 4 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力 对校长 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 1 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 注重依法办学的职业道德 2 具有学高身正的人格魅力 培育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 3 具有严谨治学的专业精神 掌握持续发展的教学能力 4 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 创设教师合作 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5 具有教育创新的改革精神 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