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手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242527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光手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屈光手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屈光手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光手术的发展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邓志宏 屈光手术 以手术的方法改变眼的屈光状态 人眼的屈光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 人眼的屈光度主要有哪些因素决定 屈光手术的历史 摘除透明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 1894年Fukala 1898Lans发现烧灼角膜可以改变屈光力 1914 1933 1939 1941 现代角膜屈光手术的先驱 1939佐藤勉角膜前后两面放射状角膜切开 3 4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 1973年 Fyodorov开创了现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RK RK手术的原则 只能在前表面进行保留中心视区越小 角膜切开越深 屈光矫正效果越好建立手术公式 现代角膜屈光手术的先驱 1978年 Bores在美国开始了第一例RK手术 将手术深度从原来的75 提高至80 90 改进了角膜测厚仪与手术器械简化了手术公式 规范了手术操作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981年 朱志忠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例RK手术 准分子激光手术时代 1983年 Trokel用193nm的ArF激光进行角膜切削的动物实验 1985年 Seiler将其用于盲眼已矫正散光 1987年 DrMcDonald第一次应用于临床 从此进入PRK时代 1986年 Ruiz报告了近视性的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手术时代 1990年 希腊DrPallikaris 将角膜磨镶术与PRK结合起来 形成LASIK手术 1994年 波前像差系统引入准分子手术1999年 意大利DrCamellin报道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2002年 Epi LASIK2003年飞秒激光iLASIK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飞秒激光 巩膜手术 改变眼轴 1903赤道部巩膜环切术1954后巩膜加固术1996前睫状巩膜切开术 老视2001激光老视逆转术 第二章屈光手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相关眼组织的解剖和生理 角膜解剖 占眼球壁的1 6横径约11 0mm 12 5mm 垂直径约10 0mm 11 5mm 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约为7 8mm 后面约为6 8mm 中央部厚度平均约0 5mm 周边部约1mm 角膜解剖 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角膜上皮细胞 5 6层细胞分为三层 基底细胞 翼状细胞和表层细胞基底细胞 柱状 通过半桥粒与基底膜和后弹力层附着 细胞间可见无髓鞘神经纤维 翼状细胞 多角形 2 3层表层细胞 2层 细胞长 细且扁平 表面细胞膜有微皱褶和微绒毛 泪膜滞留 前弹力层 Bowman膜 由胶原纤维组成为均匀一致的透明薄膜无细胞结构被破坏不能再生 损伤愈合时为瘢痕组织代替 角膜基质层 为cornea的主要成分 占cornea厚度的90 由纤细胶原纤维 cornea细胞和细胞外的粘液基质构成 纤细胶原纤维束形成纤维板 排列规则 整齐 以保证cornea的透明 损伤后不能再生 以瘢痕组织代替 有基质细胞 后弹力层 Descemet膜 内皮细胞的基底膜 容易分离 真正的弹力膜 此膜有一定弹性 受钝伤后易断裂 但对化学性物质如细菌毒素等的抵抗力却甚高 故在严重cornea溃疡穿孔前 可见后弹力层膨出 却不迅速穿孔 系cornea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 损伤后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 位于cornea的最内面 单层六角型细胞 细胞间有粘连小带 粘连斑 粘着斑和闭锁小带 具有cornea房水屏障功能 正常情况下房水不能透过此层进入cornea组织 内皮细胞密度 形态与年龄密切相关 成年后内皮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 只有靠临近细胞扩张和移行填补缺损区 数量严重下降会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 泪膜 Cornea表面被7 10mm的泪膜覆盖 由三层组成 表面脂质层 0 05 0 5mm 主要由眼睑的睑板腺分泌 Zeis腺和Moll腺为脂质的次要来源 该层主要生理功能为防止泪膜蒸发和睑缘泪溢 中间水质层 7mm 由附属泪器组织和泪腺分泌 内粘液层 0 02 0 05mm 由结膜中的杯状细胞分泌 亲水性 使泪膜得以形成并保持稳定 除了润滑cornea和结膜表面 还提供氧和其他营养物质 角膜生理 角膜的生理功能 眼球壁一部分 保护眼球透明无色无血管 透过光线屈光能力强 提供大约70 的屈光力 角膜的化学成分 水 72 82 蛋白质 主要是胶原蛋白 酶 上皮和内皮含量多 胶原酶 粘多糖 水合作用 无机盐其他 糖原 氨基酸 抗坏血酸和脂质 角膜的营养代谢 营养来源 角膜周围毛细血管 泪液和房水 90 葡萄糖 能量 维持角膜的脱水状态和透明性氧气来源 泪液膜 睁眼时 接触镜 房水 内皮 角膜缘和睑结膜毛细血管 闭眼时 葡萄糖 糖原 无氧酵解 85 三羧酸循环 戊糖磷酸支路 上皮 角膜的神经支配 丰富的感觉神经由三叉神经眼支分支一睫状神经发出角膜缘神经丛 前弹力层下上皮下神经丛 上皮内神经丛 神经末梢可以再生 角膜的感觉 人体最敏感的区域 感受外界不良刺激并迅速作出反应 保护作用 冷热觉 痛觉和触觉早晨低于下午 男性低于女性 老年人低于年轻人 妊娠期妇女低于非妊娠妇女 痛觉和触觉在角膜中央最敏感 棉丝刺激 局部麻醉后 痛觉和触觉先消失 冷热觉最后消失 白内障表面麻醉时 有时患者对手术器械的操作已无疼痛感 但当灌注液 通常为室温 接触角膜时 患者会感觉到有凉水进眼 角膜的透明性 特殊的结构与格子理论角膜的一个重要特征 透明 是眼视觉功能的基础 Maurice格子理论 角膜的胶原纤维直径相等 排列呈格子样 且格子的间距小于一个光波长 这种纤维格子网对所有散射光线起衍射栅栏作用 使其相互抵消 而对投射光同向的光线无干扰 反而互相加强 使组织透明 如果改变胶原纤维的排列 将导致角膜不透明 角膜的透明性 上皮和内皮的完整性上皮缺损 局限性角膜水肿 很快修复严重内皮损伤可以导致永久的角膜水肿电解质和渗透压的平衡正常的代谢 Na KATP酶眼表面水分的蒸发眼内压 角膜的水肿压 角膜有一种吸收水分进入基质的力量 实际是一种负压 角膜基质内水分增加时 厚度也增加 主要是基质内的粘多糖吸收水分 膨胀成凝胶状态 将胶原纤维分开 角膜的渗透性 上皮和基质富含脂类 脂溶性和非极性物质容易通过 基质层容易被水溶性和极性物质通过 理想的物质是双相溶性 容易通过角膜到达眼内 角膜血管与新生血管 正常角膜组织内没有血管 血管止于角巩膜缘 形成血管网 营养成分由此扩散入角膜 新生血管是在病理状态 如角膜组织水肿 缺氧 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破坏 刺激血管新生物质等作用下所致 屈光手术的一般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最小损害 屈光手术的视光学原则 最佳矫正原则 合理欠矫原则双眼平衡的原则 理想的屈光手术 安全 视觉质量无下降有效准确 预测性好效果稳定保持眼球结构完整手术无痛苦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可逆可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