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基本规律》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23892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7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的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一 什么是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就人们用概念 命题 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一般的准则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1 规律具有普遍性 是各种思维形式必须遵守的准则 人们在运用概念 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 规则具有特殊性 只适用于特殊的思维形式 如定义的规则只适用于定义 划分的规则只适用于划分 2 规则是由规律决定的 二 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客观事物都在运动 变化 发展着 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和质变两个阶段 在事物的量变阶段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 决定它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 列宁指出 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 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 但是客观事物又不是变化无常 不可捉摸的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 任何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或者叫做质的规律性 正是这种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决定了某一类事物成为某事物 而区别于其它事物 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反映在人们思维中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 即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 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思维的确定性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的思维中 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 即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 逻辑基本规律就是思维的确定性的具体表现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 命题的自身同一 这就是同一律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命题的前后一贯 不自相矛盾 这就是矛盾律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之间作出明确的回答 排除中间的可能性 这就是排中律 因此 归根到底我们可以说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思维的确定性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同一律 一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思维过程 是指在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 关于同一个对象 思想 是指概念或命题 2 公式 A是A A A A 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是A 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 命题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就是说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个概念 命题的内容都是确定的 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黑板上没有白字所以 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 白字 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白色的字 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 其内容完全不同 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二 同一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根据同一律的内容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 1 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任意变换 2 命题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随便转移 1 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任意变换 所谓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 必须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一致性 所谓概念必须同一 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必须保持概念的内容不变 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 就应该已知按照这个意义使用这一概念 绝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 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的加以混淆 违反这条要求 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1 混淆概念 无意 2 偷换概念 有意 例1 母女上街 乘上汽车 女儿问妈妈 这是谁的汽车 妈妈答 公共汽车 女 爷爷的汽车呀 妈又答 不是 是公共汽车 女 你公公不是我爷爷吗 例2 小孩 爸爸 我不会用格外造句 爸爸 你真蠢 这不好造 不要把字写到格外边 例3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 我是真正的英雄例4 甲 你没有失掉的东西 那么你就有这东西 是不是这样 乙 是这样 甲 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 那么你的头上就没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 应包括 原来具有现在没有失掉的东西 而不能指 从来就没有的东西 2 命题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随便转移 所谓命题必须保持同一 就是说 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时 或在论证某一问题时 必须保持命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例如 我们要大家讨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只谈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违反这条要求 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1 转移论题 无意 2 偷换论题 有意 1 转移论题 也叫离题 跑题或走题 这是指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议论离开了论题 例 父亲外出 告诉孩子说 如果有人来问我 就说 外出未归 请进喝茶 并把这两句话写在纸条上 放在孩子袖子里 说如果忘了就看看 第三天 这个孩子看没有人来问 就把纸条烧了 第四天 来人问 你爸爸呢 孩子看看袖口说 没了 什么时候没的 昨天已经烧了 这个小孩转移了论题 2 偷换论题 故意把议论的论题 改换为另外一个论题 是有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诡辩方法 例 甲乙丙三代人 甲老批评儿子乙不争气 儿子说 你为什么老批评我 我的父亲比你父亲强 我的儿子比你儿子强 第三节矛盾律 一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1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互相否定的思想 是指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和命题 2 公式 A不是非A A A 公式中的 A 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题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 A真并且非A也真 这是不可能的 例如 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我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学哲学的 E 反对关系 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我班有些学生不是学哲学的 O 矛盾关系 二 矛盾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根据矛盾律的内容 矛盾律的要求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 对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思想 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自相矛盾 根据矛盾律的内容 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是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 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 不应该承认他们都是真的 二者必有一假 如果违反这一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 又予以否定 就会犯 自相矛盾 的逻辑错误 例1 阿凡提给别人写信时 有人偷看 阿凡提在信上写道 朋友啊 要说的话还很多 可是后边有个不知廉耻的家伙在偷看 因此我不能写了 那个人质问阿凡提 我什么时候偷看了 你为什么骂我 阿凡提说 你没有看信 怎么知道我骂你呢 例2 阿凡提的故事 毛拉告诉阿凡提 女人的话任何时候都听不得 阿说 这怎么办呢 今早我女人说要把两只肥羊送给你 现在不送了吧 毛拉楞了半天说 有时候可以听 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 稍不注意 也会出现逻辑矛盾 如 1 他的意见基本正确 一点错误也没有2 作业做完了 还有一点3 深夜 抬头望去 整个大楼漆黑一片 只有五楼上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三 正确理解矛盾律 矛盾律的正确运用是有条件的 它要求在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 对同一思维对象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命题 如果在不同时间 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两个相反命题 并不构成逻辑矛盾 不能说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例如马克思 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但是到了20世纪初 列宁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这两个论断都是真的 因为这是在不同时间 不同条件下提出的 对于同一对象从不同方面揭示它的不同性质 也不会出现逻辑矛盾 例如毛泽东说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面性 他们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这里所说的 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是从不同方面来解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性质的 一方面 他们会吃人 所以说是真老虎 另一方面 从本质上看 他们必然要灭亡的 所以说又是纸老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无不具有矛盾 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 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 矛盾律的要求是 不许在思维和表述中自相矛盾 它并不否认客观事物中存在的矛盾 1 矛盾律是有条件的 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 关于同一个对象2 矛盾律是关于思维的一条规律 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四 逻辑悖论 悖论是这样一种论断 由这一论断的真 可以推出它是假的 由这一论断的假 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例如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就是一个悖论 在现代逻辑中 逻辑学家和数学家通过对悖论的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逻辑科学和数学的发展 第四节排中律 一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1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 是指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和命题 2 公式 A不是非A A A 公式中的 A 指任一概念或命题 非A 是指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题 A或者非A 的含义是 在 A 和 非A 这两个思想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A A 的含义是 或者A真 或者非A真 二者必居其一 例如 所有学生都是团员 A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 O 有些学生是团员 I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 O 以上两组命题 每一组命题中都必然有一个命题是真的 二 排中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要求是 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 对反映同一个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 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不应含糊其词 骑墙居中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模棱两可 具体地说 排中律提出如下逻辑要求 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 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不应该含糊其词 骑墙居中 违反这一逻辑要求 就会犯 模棱两可 的逻辑错误 对两个矛盾命题全都否定 不置可否 对两个矛盾命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无可无不可 不明确表态 例 鲁迅的 立论 中 我 和 老师 就分别犯了这两种错误 首先 我 提出 我愿意既不谎人 也不遭打 就犯了 模棱两可 的逻辑错误 不遭打 实际上就意味着 我不愿意不说谎 这样就陷入了 既不愿意谎人 也不愿意不谎人 的 模棱两可 的境地 其次 文中的 老师 是对 我 提出的 我得怎么说呢 这一问题时 采取了含糊其词 不置可否的做法 用 阿育 哈哈 hehe he hehehehe 之类来搪塞 三 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区别 例 有一天 某市一家珠宝店被盗 盗窃走一块贵重钻石 经过三个月的侦破 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人 于是 这四个人被作为重大嫌疑犯拘捕入狱 在审讯中 这四人的口供如下 赵 不是我作案的 钱 李就是罪犯 孙 钱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 李 我不是罪犯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请问 这案子里的罪犯是谁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 请问 这个案子里的罪犯又是谁 第四节充足理由律 一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 在论证过程中 一个命题被确定为真 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例 物体加热以后体积就会膨胀 因为 物体加热以后 分子间的距离就会增大 而物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 物体的体积就会膨胀 二 充足理由律的公式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在这个公式中 A 代表论题 也叫推断 B 它可以是一个或一组命题 代表论据 也叫理由 如果B是真的 并且B能推出A 则B是A的充足理由 三 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及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 要求 1 理由必须真实 2 理由与论题之间有逻辑联系 逻辑错误 1 理由虚假 2 推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