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案旧人教.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30959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案旧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案旧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案旧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案旧人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刺史制度的作用和演变。2.掌握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原因及对中央集权的影响。3.掌握推恩令实行的背景和作用。4.分析和掌握察举制对两汉统治的影响。5.掌握“编户齐民”制度的内容及其对封建国家管理和巩固的作用。德育目标1.秦亡汉立,汉初统治者基本上承袭秦制,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主流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推动历史的进步。应当看到,秦虽第一个实现国家统一,但并不巩固,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才真正巩固下来。2.两汉时期出现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关于治国理财的方针、制度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珍贵的历史遗产。3.要求认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两面性,客观上有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封建剥削的制度。编户制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能力目标1.通过讲述“汉承秦制”的内容,对比秦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而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1.王国问题的由来和解决。2.察举制和“编户齐民”制度对封建国家统治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2.比较法:抓住“汉承秦制”和又有革新的特点,引导学生将两汉时期的重要制度与秦朝进行比较, 得出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认识,从而使更进一步认识到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初步发展时期。3.讲述法:教师要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作详细地讲述,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制度的认识。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堂构思 本课涉及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是新增加的内容(王国问题除外),学生比较生疏,老师也比较生疏,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汉的制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明确的制度为依据,才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在讲述具体内容时,一定要按照制度的由来、内容、演变和作用的线索进行,并且注意与秦制的比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订了很多极具开创性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继秦之后先后建立的的两汉政权,自然会受到了秦朝各种制度的影响,事实上两汉也确实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时有“汉承秦制”的说法。但是“汉承秦制”,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周走向强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是因为西周时期在经济上实行了井田制,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教师提问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是如何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最终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呢?学生回答秦朝建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过渡由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一个国家如何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从秦末到西汉建立前,历经八年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一片荒凉景象,即使统治阶级也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司马迁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政权存亡的首要问题。汉初的几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统治制度,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强盛、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的局面无一不是在各种制度作用下的产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板书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师讲述两汉时期的制度是全面而广泛的,课本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与秦朝相比有所发展的制度。第一个是刺史制度。板书一、刺史制度教师提问在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对于中央官制是如何规定的?学生回答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教师提问在三公中,掌监察百官权力的是谁?学生回答是御史大夫。教师讲述御史大夫的职责主要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同时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而在地方上,秦朝在每一个郡设置了一个监御史,以监察地方。西汉武帝上台以后,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板书监察制度1.西汉武帝时设立教师讲述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呢?因为汉武帝统治后期,西汉疆域大大拓展,需要加强朝廷对全国范围的控制,而当时的监察制度不够完善。于是,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作为监察区,每个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那么当时刺史的权力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刺史的级别不高,权力很大,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教师过渡确实如此。凡地方官吏不奉诏书、苛虐百姓、子弟不法,或与豪强有勾结行为的,被刺史发觉后,直接上奏皇帝,进行制裁。但是西汉时期的刺史权责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刺史的设立得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宜,比秦朝的监察制度要周密许多。可见武帝创立的刺史制度是一种比较严密和固定的地方监察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曾发挥重要的作用。到东汉时期,刺史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板书2.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教师提问请大家来讲一讲东汉时期刺史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而且逐渐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直至东汉末年,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板书刺史:监察官地方行政官州:监察区地方行政区教师讲述大家可以发现在西汉时负责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到了东汉则变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同时作为监察区的州也逐渐成为居于郡县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有时改称州牧,以重臣出任。他们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独霸一方。东汉政权已失去对州牧、刺史的控制,而州牧、刺史也完全失去了监察地方的职能,演变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真可谓后患无穷。教师过渡从两汉时期刺史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的两面作用,刺史制度建立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作用,然而发展到后来却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并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这是统治者始料不及的。同样令统治者始料不及的还有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板书二、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教师提问秦朝政府在地方实行怎样的行政制度?学生回答郡县制。教师讲述西汉初年,政府在地方上继续推行秦朝时的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可谓既继承,又有发展。板书1.西汉的郡县制和封国制教师提问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封国制呢?请同学们阅读P36上的小字部分后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封国制是在刘邦铲除了异姓王后,为稳固刘姓王朝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教师讲述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一些异姓王。西汉王朝建立以后,这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就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力量。为了巩固新的王朝,刘邦花了几年时间,用武力削平了异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靠谁来守卫这刘家天下呢?当时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侯来守卫中央,是一个失策,致有“孤立之败”。所以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在异姓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一些年幼子侄为王,称为同姓王,以为这是“天下一家”,是维护朝廷的可靠保证。当时刘邦规定同姓诸侯王国的重要官吏都由朝廷委派,以便加强控制,还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封国制就这样被确立起来了。这些同姓王国与当时的朝廷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学生回答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就是一股割据势力,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教师提问当初秦始皇废分封,建郡县,而如今汉高祖又回到了分封的老路上来了。那么这个封国制的存在对西汉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膨胀,同姓王的辖区成为了一个个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教师讲述回答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实行封国制的主观意图与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和“附益法”教师讲述随着西汉政治经济的逐步发展,王国问题成为统治者的心头大患。汉景帝统治时期,七个王国就曾经联合起兵叛乱,向中央发起挑战。虽然“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王国的势力被削弱,但是它们的存在始终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于是汉武帝即位之后,颁布了“推恩令”等政策,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学生回答“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原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变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教师讲述之后,武帝又颁布了旨在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至此,王国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王国问题为什么在汉武帝时能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学生讨论后,回答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的强盛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大一统”思想的提出为解决王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过渡确实,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前面我们学到的刺史制度、推恩令、“附益法”等就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在政治上制定的一些制度和政策。除此以外,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汉朝还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察举制。板书三、察举制选官制度1.西汉时建立教师提问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请大家以课本为依据,举几个例子。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禅让制”来推选人才;奴隶社会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的时候,采用“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墨子还提出了“尚贤”的主张。教师讲述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西汉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选官制度,来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教师提问察举制是怎样一种选官制度呢?学生回答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教师讲述 汉高祖刘邦曾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而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在这里就不能不提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布衣卿相”的经验。汉初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下层民间,他们曾当过游民,有屠狗、赶车的,有织席、卖布的,充其量如萧何、曹参等,原来也只是县吏。但他们确有本事,不仅协助刘邦在马上打天下,而且辅佐汉高祖治理天下。到汉武帝时,汉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紧迫感。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论出身,即使是布衣也可能被推荐,就可以被破格任用。孝廉成为当时做官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一制度,通过这一标准,发现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因此,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这一批批文臣武将,为汉武帝建功立业,成为实现汉武帝大一统的功臣。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教师过渡 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但到了东汉中后期,选举的依据发生了变化。板书2.东汉中后期选举依据的变化教师讲述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当时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考察,此所谓乡举里选。到东汉中后期,察举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于是察举制的主要依据从原来的孝廉、德才变成了门第族望。板书德才门第教师提问选举的主要依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原因是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官僚家族逐渐支配了所谓的声望影响。教师讲述东汉时期,随着豪族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空前加强。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荐亲属故旧。东汉顺帝时,官吏李固曾指出:“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可见,当时地方推举的所谓孝廉人才多出自有钱有势的豪族,由于选举凭门第,使豪族子弟顺利进入官场,豪族地主便垄断了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于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了。不仅如此,豪强地主还利用这种选举制度,把较小的家族或某些中小地主以“门生”“故吏”的名义招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个以某一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势力,东汉末年形成的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正是在这些政治势力、官僚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过渡在了解了两汉时期几个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演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课本上向我们介绍的最后一个制度编户齐民制度。板书四、编户齐民制度户籍制度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编户齐民制度?这主要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同时政府在此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赋税的征收。大家是否还记得秦始皇时期收取田租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按亩纳税。教师讲述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确立了编户齐民制度。西汉建立后,下令逃散在外的农民一律返回本乡,进行了全国的人口登记,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那么西汉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教师讲述只有牢牢地控制住了全国的人口,才能有效地对人民进行统治和剥削。那些被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编户齐民的制度是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的。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西汉和秦一样实行土地私有制。主要赋税有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投影显示西汉赋税制度的内容1.田租土地税。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后来刘邦称帝,减为“十五税一”。2.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因称算赋。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3.更赋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教师讲述西汉的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由此可见,编户齐制度对西汉政府的重要意义,对农民的严密控制可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而田租比较轻的现象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却是很不利的。除了最基本的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以外,西汉的百姓还有什么负担呢?学生回答统治者往往还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的附加税,百姓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等。人民的负担是很沉重的。教师讲述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等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广大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教师小结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但是当这种上层建筑脱离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后,也会成为影响封建社会前进的障碍。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对于制度的作用也一定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布置作业1.汉初封建国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A.基础B.形式C.对象D.作用答案:A2.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男丁练兵C.征收赋税依据D.维持地方治安答案:C3.“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答案:“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板书设计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西汉武帝时设立2.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刺史:监察官地方行政官州:监察区地方行政区二、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西汉的郡县制和封国制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和“附益法”三、察举制选官制度1.西汉时建立2.东汉中后期选举依据的变化德才门第四、编户齐民制度户籍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