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汉字王国中的“人”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因此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分布适当的空白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虚实相生,才能完成一个艺术品。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西方美学曾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发现其具有的空间美感是不同的,而在中国书法艺术里的这种空间美感,同样在篆、隶、真、草、飞白等不同书体里有不同的表现。空间美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对生活的不同体会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可以从字形的结构里研究各时代不同的风格。同时,书法里这种不同的风格也可以在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里去考察。“唐人尚法”,所以在字体上真书特别发达,当然这也有它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基础。唐人研究真书的字体结构特别细致。对字体结构中的“法”的研究,他们的探讨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突出的。我们知道人类是依据美的规律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而唐人所述的书法中的“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感和美学思想的好资料。相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这三十六条非常重要,其中戈守智所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对这三十六条的阐述可供研究中国美学的学者参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六条开始来窥探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一些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书法里的审美观念再通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我以为这有美学方法论的价值。但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如法炮制”的。何况这三十六条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他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字的结构不仅包括点画还包括点画中的空白,空白和点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B.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空间美,直接取决于书法家的经济基础和当时的社会条件。C.唐人对于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书法美感与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D.古人归纳晋人行草的风格是“尚韵”,这种风格在晋人的其他艺术中也有体现。解析:DA项,曲解文意,“空白和点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说法错误,原文是“分布适当的空白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B项,过于绝对,“直接取决于书法家的经济基础和当时的社会条件”说法错误,原文为“空间美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对生活的不同体会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C项,无中生有,“是我国古代书法美感与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说法错误,原文是“唐人所述的书法中的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感和美学思想的好资料”。故选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建筑和书法相结合,中西方美学相联系,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不同书体间存在的不同的空间美。B.作者引用大书法家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说法,旨在证明在书法艺术中“虚处”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C.第自然段肯定唐人对真书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第段接着论述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重要性。D.文章谈到了中国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书体,并着重以唐代真书为例去论述研究汉字结构的美学意义。解析:AA项,“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不同书体间存在的不同的空间美”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没有具体介绍不同书体的空间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字的结构称为布白,这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法中虚处的重视,虚处在书法空间美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B.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书法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发现当时社会所具有的时代风格。C.艺术应该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如果只是一味地遵循艺术中的法,就难以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D.通过对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他书体以及绘画、建筑等中国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规律。解析:DD项,原文为“何况这三十六条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他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也就是说真书三十六条并不适用于其他书体。故选D。二、语言运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啄木鸟啄树的速度极快,每秒可以高达20次,尽管如此,。因为它的大脑较小,头骨中有许多小空隙,可以减弱震动;此外,啄木鸟的头部肌肉发达,。尽管啄木鸟啄虫子时,会把树啄得千疮百孔,但不可否认,它对保护树木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籍里,如禽经中的“志在木”,异物志中的“穿木食蠹”。解析:这段文字主要是分析啄木鸟啄树的速度快却没有得脑震荡的原因,第一处,前面说啄木鸟啄树的速度极快,“尽管如此”表示转折,后面说“因为可以减弱震动”,这说明此处应是说啄木鸟却没有得脑震荡;第二处,“此外”前面是分号,说明前后的内容之间应是并列关系,都是分析啄木鸟没有得脑震荡的原因,前面说“大脑较小可以减弱震动”,可见此处应是说头部肌肉也起到减震的效果;第三处,前面说啄木鸟的贡献啄虫子,后面举出禽经和异物志的例子,结合两处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在古籍中早就有了啄木鸟啄木食虫的记载。答案:它却没有得脑震荡也可以起到减震的效果早有啄木鸟啄木食虫的记载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应将“不在于而是”改为“ ”。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不超过20字)作者是通过 引出这个结论的。(不超过10字)解析: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句间的逻辑关系改换关联词。由“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分析句子可知,“理解诗文本身”和“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应都是“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能否定其中一个,故前一句中“不在于”不当,应予以修改。第二个问题,应抓住“现实生活”“自身经历”“读深读新”这几个词语进行概括;这一结论是由读袁枚诗苔的经历引出的。答案:不仅在于更在于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将经典读深读新读袁枚诗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