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8272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答案C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后世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周公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2(2018山西孝义四中模拟)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A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B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D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得知,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项说法正确。题意与各国战争开支无关,排除A项;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3(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4我国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河南省达960件,远超过排第2位的陕西省的111件,四川省和湖南省出土的铁农具分别为54件和49件。这表明秦汉时期()A炼铁技术发展较迅速 B铁农具已在各地推广C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生产成就较突出答案C解析铁农具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体现。由材料中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出土的铁农具情况可知,有些地方发展水平较高,而有些地方发展水平较低,故C项正确。仅从铁农具数量无法得出炼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仅凭四个省的情况,不能得出铁农具已在各地得到推广,排除B项;仅凭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情况,无法得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排除D项。5(2018贵州凯里一中三模)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以致朝廷作出规定: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C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D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可知,政府对官员最高占田数作出限制性规定,说明当时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6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这反映了汉代()A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祭祀祖先成为民间的重要风俗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这体现了统治阶级借助祭祀祖先维护人伦秩序,进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当时宗法制度体系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早已存在,不是皇权至上促成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7下面是唐朝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简表。据此可以推断出()A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B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C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D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答案C解析官修史书并不一定能真实客观反映历史,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反映了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和官职,并不能体现修撰规范多样,排除B项;表中史书均为唐朝之前的朝代,可见唐朝统治者是想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前朝兴衰经验,来维护唐朝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对民间的影响,排除D项。8(2018河北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体现在颁布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而没有体现出宰相与君主之间矛盾的尖锐,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君权削弱了相权,皇权并未受到极大削弱,故B项错误;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根据传统,宋朝宰相如果不副署,皇帝诏书无法生效,这说明了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宋初宋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君权,皇权并未被架空,故D项错误。9(2018河南南阳一中模拟)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世袭制度 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 D控制官吏任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的做法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抑制割据势力,而不是“加强军事控制”,排除B项;“控制官吏任免”不是主要目的,抑制割据势力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10(2018陕西榆林二模)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B内阁权力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答案B解析六部是国家中央行政机构,而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明代张居正时期内阁可以命令六部不能体现出六部演变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明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臣的票拟权要由皇帝决定,故内阁权力的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国家法定的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而宰相是国家法定的地位最高的大臣,故D项错误。11(2018河北邢台质检)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动摇是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故A项错误;从材料“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反对的是理学的空谈义理,所以并不能起到“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C项错误;李贽赞扬商鞅、申不害并不是要弘扬法治,而是强调实学,故D项错误。12中国古代城镇工、商人口的归宿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由农村到城市经营几年、十几年后再返回农村;另一个是由农村到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并长期定居,以至传宗接代。前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主流;后种情况从明、清时期才开始增加。这说明()A古代城镇向近代城镇转变B工商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发展C城镇工商业发展存在隐患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一部分工商业者赚了钱,又回到农村投资土地和置办房产,这使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城镇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没有向近代城镇转变,A项错误;工商业人口向农村流动不利于城镇发展,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7分)13(2018太原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7分)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6分,任答两点即可)(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6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6分,任答两点即可)(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得出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得出贵族政治的消失;根据“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得出权臣势力的削弱。第(2)问,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二中“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乡绅与读书人”分析可知,打破先秦贵族政治,通过选官、用官制度,建立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原因”,从贵族政治的弊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行、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第(3)问,一分为二地评价“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既把读书人纳入到统治集团内部,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同时官僚政治(如相权)也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2018山东枣庄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2分)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10分)(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故可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