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24710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 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 搜集先关材料和图片,加入教学过程。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语:请问大家假期在家看不看新闻的?大家对新闻有多少了解?那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新闻以及报告文学。请大家翻开书,这篇课文是由两篇新闻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要上的就是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学们还记得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一篇优秀的新闻是怎样用特殊的角度将这件大事记录下来的。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互动:大家看了那么多年的新闻、报纸,相信也听了不少广播报道,有没有谁能跟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二、新闻的形式: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注:本文就是一则通讯。消息和通讯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人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即 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和 结语。其中,导语 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新闻的躯干。四、新闻的特点: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1、时效性:既新闻应追求其“新”,新闻的本质就是新鲜,若是没有时效性,新闻与纪实片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时效性是新闻的最大特性。2、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五、新闻的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How 。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简单来说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六、文本内容:介绍完关于新闻的一些常识,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学习这篇有重大意义的文章。197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康回国的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那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新闻却独生一筹。一、题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提问:是什么倒装句?)是主谓倒装,主语是“不列颠尼亚”,谓语“别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油轮的名字,为什么作者不是用一般新闻所使用的能表明内容的题目,而是用了皇家油轮的名字作为标题?明确: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标题隐含的另一面,我们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二、背景:从唐代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派军队驻守香港地区并在海上巡视。从宋到明,我国内地人民迁到香港地区定居的逐年增多清朝时,香港归属广东省新安县管辖。 18世纪初,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1840年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出兵攻打广州。1841年1月26日,英国派兵强行占领香港。1842年8月29日,英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把香港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乘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又强迫清政府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1898年7月1日生效。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我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整体感知: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全文:5分钟1、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2、问: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 明确:导语,第一段。主体,二至十段。背景,四段和七段(包含在主体里)。结语,十一段。3、问:文章中描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是哪些?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注:板书)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英国统治的终结。主题:(2-10)背景(4、7)场景一: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6点15分在添马舰举行英国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7时45分广场上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场景五: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结语(11):叙述了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七、结语: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一些基础知识。整篇课文我们也分出的大致的几个部分。八、布置作业:下去复习新闻的基本知识,重点阅读和分析文中的五个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新闻的基础知识,还从结构上把课文分出了三个结构及五个场景,今天我们就具体来分析课文。一、导语:(第1段)导语一般放在开头,是由最新鲜、最主要得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英国统治的终结。从导语中,我们看到了三层含义:点题 简明叙述回归的事件 以时间收束,为下文做铺垫。(注:第二段“蒙蒙的细雨”这里是对天气的描写,起到活脱气氛的作用。)二、主体:(第210段)场景一: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这里是对港都面部表情的描写,生动的表现了其离开港都府时的黯然神伤。通过这一神态,揣摩出他当时复杂点的心情,但无论他面色如何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2、“升起”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注:第四段:“掩映”,彼此掩盖而互相补托。“陈迹”,过去的事情。“陈迹”这句话说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场景二:6点15分在添马舰举行英国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日不落仪式”的背景: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殖民地,于1997年7月1日脱离殖民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标致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殖民主义的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场景三:7时45分广场上第二次降旗仪式 “广场上灯光渐暗”:实质写太阳渐渐落下,光线也渐渐变暗,英国的殖民统治也随之结束。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下降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通过蛮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的这一天,作者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以及升旗降旗的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平时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包含了对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场景五: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很快的消失”:消失是一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没有的意思,这一次很形象的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都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岛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的离开了,不能再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第二段到第十段是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得告别仪式。三、结语:(第1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了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详细的记录了英国占领香港的时间,表达作者了对香港回归掩盖不住的喜悦。写作特点:1、 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的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情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标准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又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的大,使人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历史内涵。2、 语言庄重含蓄,借景抒情。3、 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要场景: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都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又蕴含了言外意义,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 总结:文章的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时间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环境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历史时刻。主体部分共分10个自然段,其中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意识的叙述都很简洁,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一种对祖国恢复香港行使主权的胜利感自豪感。新课导入:讲完第一篇,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背景: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时期建立的最大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人。约90%的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一号:最初的集中营,作为整个奥斯维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中心。奥斯维辛二号: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奥斯维辛三号:这是一个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构成的劳动营,奥斯维辛二号)的医生会按时到访这里,将不能工作的人送往毒气室。集中营杀人的过程:当“死亡列车”到达奥斯维辛站台时,人们就被赶出车厢,不许携带财物,并被强行排成男女两列,党卫军看守荷枪实弹并且牵着狼狗。包括臭名昭著的约瑟夫门格勒医生会将人群分成可以劳动或进毒气室两类,这些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的医生必要时还掰开年长者的嘴巴,观察他们的牙齿,以断定他们是否能干活。不能干活的人被送往奥斯维辛二号。刽子手们知道,屠杀的效率取决于受害人走上刑场的秩序,所以骗局最好持续到最后一秒钟。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浴室”门前的地面上铺着青草皮,栽着令人高兴的时令鲜花,没进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走进“浴室”时还可以听到动听的音乐,一支小乐队在“浴室”前厅为“欢迎”新来者而演奏一些轻松的乐曲,乐队队员一律穿着白衫和海军蓝的裙子,是一群文雅、漂亮的年轻姑娘。看守们告诉人们在“淋浴”前每人能分到一个衣橱,还“友善地”提醒人们记住自己衣橱的号码,免得出来时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随后人们被带到“浴室”的过厅里,那里不仅有衣橱,还能领到毛巾。墙上用各种语言写着欢迎人们来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的标语,甚至写着洗浴时间和规定等等。人们争先恐后地脱掉衣服涌进“浴室”。但是“浴室”内变得越来越拥挤,以至于前胸贴着后背,人们感到有点蹊跷,当还没明白过来时,沉重的大铁门已经关闭,看守们在门外加上了锁和密封条。地面上的看守开始走向草坪中的小“白蘑菇”,这些隐蔽在草丛中的白蘑菇雕塑是毒气室的通气孔,看守们向气孔中投放“齐克隆B”。 人们正仰头望着喷头。突然,所有的灯全熄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叫。跟着,离喷头最近的人摇晃着倒下了,人们知道不妙,争相涌向大门口。受尽惊吓的人们意识到厄运降临,人群中发出阵阵惨叫。紧接着15分钟后灯亮了,屠杀者通过窥视孔观察里面的动静,若有人还在挣扎,就熄灯再等十余分钟。打开灯,只见纹丝不动的一堆白肉。看守们打开抽气机抽走毒气,然后就是可以多活几个星期的“特别队员”打开大门处理尸体。门打开了,人间最惨不忍睹的景象出现在面前:刚才进去的人像突然被什么抽去了全部生气,尸体木头般一个紧贴着一个站立着,所有的尸体面目极其狰狞可怕,浑身青紫、伤痕累累。窒息的痛苦和本能的相互撕扯使他们缠成一个拉扯不开的大肉坨。尸体堆成金字塔形,这是由于人群都想挤上唯一的通风口,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而形成的。杂役们戴着防毒面具,先用水龙头冲去尸体上的血迹和地上的粪便,然后用绳子套住尸体将其分开。实在分不开的就用斧头砍断尸体的手指。然后用钳子拔下尸体上的金牙,搜出珠宝,剪下头发,把处理完的尸体十具一排摆在地上等看守过目。最后杂役们再用提升机将尸体弄到焚尸炉里火化,火化后没有烧化的骨殖质则用磨碎机弄细后抛撒掉。杂役们将站台和衣橱里的东西全部装车拉走,拉进一个巨大的“车间”。车间里有两三条几十米长的“流水线”,由几溜长桌组成,旁边坐着上百名“熟练的”犯人,像是在分拣邮件。第一个犯人用撬杠开箱子,箱子打开后,顺着长桌推给第二个犯人,他负责拣衣服,将衣服按种类、尺寸和新旧整齐地码放在身后的货架上。第三人专门拣鞋子,然后是专拣眼镜、专拣领带、用放大镜和天平专门鉴定珠宝首饰成色等等。从死难者那里得到的各种物品被列为国家战略物资。1943年,集中营营内建立起了炼金车间,将金首饰、金牙熔化成金锭,一天的最高产量达到22磅。救护车将金锭运往柏林。纳粹在救护车上涂着红十字标志,可以避免盟军飞机的轰炸。成箱的金表、项链、戒指和胸针等,被送到当铺当掉,转换成党卫队的经费。最后,这类赃物已多到当铺拒绝接收的程度,希姆莱便以“马克斯黑利格”的名字将它们存入德国中央银行里,塞满了三个大保险库。余下的衣物被储存在集中营的一个专门的巨型仓库,代号叫“加拿大区”。其中的手表和钢笔等,用来奖励党卫队的骨干分子和伤员。衣服则用来赈济灾民。甚至尸体本身也不会被放过,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纹身的皮肤被做成灯罩,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则被卖给农民作为肥料。德国法西斯还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病房”和试验室。纳粹挑选了许多被关押者进行医学试验,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里只剩下765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130多名儿童。 总结: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分析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几个重要场景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后面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基本概况,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背景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正式的进入课文。二、题解:本文就是一篇新闻,题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这片新闻片中的不是这里新近发生了些什么,在这里只有旧闻,历史比现实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三、整体感知: 电头“波兰布热金卡电”:电头包含这篇文章的出处,一般在新闻的开篇,但也会随着文章的需要而放在篇尾。 结构: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15段(背景:4-5段) 结语:第16段第一部分:导语(第1-3段)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问题: 什么是“最可怕的事”?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事”?这就是最可怕的。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是对最可怕的作出解释。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管是出自哪一种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总之,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第二部分:主体部分(第415段)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明确:“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者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1、问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明确: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2、问题:“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问题:解说员为何是这样的态度?明确:游客看到女牢房的景象时,惊惧万分,想叫但却叫不出来;而解说员却快步走开觉得没有什么可看得。也许是解说员天天看这一景象,天天向大家讲述这些内容,他有些麻木了。所以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不要对灾难的历史变得麻木。也许是这一场景与其他的毒气室、焚尸炉、绞刑室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起码还给了一个生存的空间,所以解说员觉得没什么值得看的。控诉了纳粹份子的惨无人道、残忍。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明确: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一个有良知之人,他就是看一眼这样的场所都感到羞愧,而那些纳粹分子却麻木的做着的试验,表达出了作者对对纳粹的控诉。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因为人的尊严受到冲撞,受到了摧残。可见,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1、问题:“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明确: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2、问题:“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惊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第三部分:结语(第16段)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1、问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悲情协调吗? 明确:文章写了布热金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惊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履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谏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2、问题:读完这些我有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写“儿童”,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耕种,人们的忙碌,大人们的悠闲?明确: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在他们长大后告诉他们人类历史上曾经的罪恶,我们不仅要铭记住历史,更应当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呼唤人性与善良,呼唤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们,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种下文明与自由的种子,善良与良知的种子,让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绽放。总结:回到文本,我们看到作者以他浓烈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为我们报道了奥斯维辛德历史,也正是这样,这篇作品在1958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颁奖词是这样写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