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2301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C.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D.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C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B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C.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茵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爱恩、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 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 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 能力培养。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粤、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菌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曰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莱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相关链接】 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B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D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B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C、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D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E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6、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荷叶韩开春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时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出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呱咕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便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音。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在第段中,成年的“我”见到“残荷”,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了留恋之情。B初中时的“我”,没有林妹妹聪明,无法理解林黛玉寄人篱下,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的痛楚。C第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蜻蜓和豆娘被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迟迟不肯离去的情态,衬托了荷塘的美丽。D第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记忆中孩童们在水中 “玩耍”的快乐,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E第段先写荷叶可以煮成色、香、味、功效俱佳的荷叶粥,再写荷叶还可以用来包裹食物,别有风味。 8.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9 文章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四)文言文阅读(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石)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11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1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继而官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B景帝时,他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给皇上。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德时期,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D明英宗再次登位,于谦、王文被杀,陈循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五)古代诗歌阅读、背诵默写(1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选自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注】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当时苏轼62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B. 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含有无限惋惜和悲叹。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D. 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主要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E.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然而这首词却包含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19.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卫风氓中写少年时的欢乐时光的两句是: ,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一句是: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两句来作了批评。(六)语言文字应用。(9分)2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B. 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抱残守缺,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D世博会开园以来,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每天参观人数不绝如缕,截至10月31日21时,累计检票入园7308.4万人次。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中央台焦点访谈等舆论监督节目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央视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B有人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的嫌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C随着打车软件“滴滴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D中国好歌曲因原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微博上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6万次以上。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 , 。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A BC D(七)写作(60分)24.根据下列提示和要求完成作文。又见熟悉的人、物、景,“不能不以之兴怀”。再一次相见,你会有什么样的触动?请以“又见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上。情感真挚,细节生动。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泄露作者身份的信息。高一语文中期参考答案1C(A 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 项,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D 项,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2.B (B 项,“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有误。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3.A (A 项错。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原文说到二种形式互补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4、C【解析】“著述颇丰”不妥,应是“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5、AD【解析】A“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了,不是在留美期间才有的;D“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错,所填补的是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6、示例一:魏景超热爱祖国,心系民生,志向远大,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他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他想到祖国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忿然而起,决心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他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为解决油菜田严重病害问题,在同志们搀扶下在田间跋涉。 示例二:魏景超爱思善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观访问,获取知识;他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实验室里,孜孜不倦;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示例三:魏景超对工作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全心的投入(不辞劳苦),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回国执教,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上课精心准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对年轻助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指正规范;晚年的他在病榻与书桌之问,日夜辛劳长达6年,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以上观点1分,表现每条2分,答出两条表现即可。意思对即可)7. BD(B.不是“没有林妹妹聪明”,而是年龄、环境、心境等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D.表达的是喜欢夏日新荷的原因,因为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8.(4 分)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典的意境。(2 分,答对“点明季节”“美景”“意境”任何一点得 1 分,最高给到 2 分)引出下文,为写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2 分,“铺垫”和“引出下文”,1 分;“映衬残荷之美”,1 分) 9.(4分) 描写的时间不同:选文是阳光下的荷塘,朱文是月下荷塘。描写的对象不同:选文是一幅夏日新荷图,重点写了蛙、鱼等动态景物,更有人的活动;朱文描绘的是一幅月夜荷塘图,主要是荷花、荷叶等静态景物;营造的意境不同:选文意境明丽、充满生机;朱文意境朦胧而静谧。 寄托的情感不同:选文情感是快乐、欢喜;朱文是淡淡的喜悦。10.提示:C.观:景象。 答案:C 11.提示: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诘语气。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答案:D 12.提示:A项,十分之一/数词。B项,治学的人/学识渊博的人。D项,不同寻常/很,十分。13. 答案:C 提示: 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14. B15. 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16 D(陈循被释放成为平民是在于谦昭雪之前的事)17.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译文参考: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当初,朝廷商议天下官吏百姓进言上奏章,都是三杨主持。到这时杨荣、杨士奇已死,陈循和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引旧例请示。皇帝认为杨溥年老,应该优闲地生活,命令陈循等人参加商议。第二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土木事变,人人心里都震荡恐惧。陈循采取中间立场,所进言的事大多被采纳。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兼职。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计策。景泰二年,因为埋葬妻子和乡里人争夺墓地,前后任巡按御史认为他无理,陈循就斥责上奏他人的过错。给事中林聪等人竭力弹劾陈循的罪状。皇帝认为林聪的话正确,却把陈循放在一边不追究。陈循本来靠才学名望显耀,至此清白的名誉被毁坏了。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里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循和高谷白银一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五十两。等到皇帝下诏书讨论的时候,陈循等人就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和绢帛。过了一个月,皇帝又赐给陈循等六个人黄金五十两,提拔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像以前那样在文渊阁兼职。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一齐拉拢考官刘俨、黄谏,被给事中张宁等人所弹劾。皇帝也不追究他们的罪过。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王文被处死,处陈循杖刑一百,戍守铁岭卫。陈循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触怒了皇上。陈循说:“他也是忠心爱国。”于是张楷得到释放。御史陈祚上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景帝时,他曾经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上去。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用国库的钱买麦种供给贫民。他根据具体事情进言,有很多加以采用。石亨等人失败后,陈循从贬谪的地方上书申辩,说:“天位,是陛下本来就有的。在天和人归向的时候,群臣准备法驾和盛大的礼乐,恭敬地到南内宫,上奏章请求陛下亲临朝政。不但皇宫禁地不惊慌,也可以宣示于天下万世。但是石亨等人侥幸于一时,想不到这些,最后都自取灾祸失败。臣担任官职几朝,曾有微薄的功劳,实在是被人排挤,恳请陛下怜悯明察。”皇帝诏命释放作平民,一年后死去。成化年间,于谦的事昭雪,陈循的儿子援引旧例请求恤典,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18.CD。C项“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说法错误,前者在于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人间的美好,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D项“客少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也与贫困的处境有关”理解错误,“愁客少”源自作者身遭贬斥,受人冷遇,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悲凉感慨,可有对句的“月明多被云妨”推知。)19.经历宦海浮沉后的悲凉(1分)。将世事比作一场大梦,可见内心的幻灭感。(1分)对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慨叹(1分)。借“人生风度新凉”和“眉头鬓上”的白发道出无法摆脱的怅惘之情(1分)。对世态炎凉的愤慨。(1分)“多被云妨”、“常愁客少”两句,写尽对群小当道的愤懑和被疏远冷落的凄凉。(1分)对北方亲友的无限思念。(1分)词人在中秋良宵无人与共,只能“把盏北望”,可见其思念之情。(1分)(5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分)20.略21.C(A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的在经济上帮助别人,B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D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又长,也比喻情势十分危急。此处应用“络绎不绝”。) 22.B( A递进关系逻辑颠倒引起的语序不当。C句式杂糅,“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与“导致”保留其一;D不合逻辑,删去“以上”。)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