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分类积累及运用.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20573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分类积累及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分类积累及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分类积累及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分类积累及运用古诗文名句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文名句鸟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鸟鸣涧2、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 唐 孟浩然春 晓古诗文名句风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 马致远秋 思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古诗文名句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 杜牧清明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文名句雪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 高适别董大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雪 古诗文名句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 王维鸟鸣涧 古诗文名句月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鸟鸣涧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月明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山居秋暝 古诗文名句黄河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 唐 刘禹锡浪淘沙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 王之涣凉州词 古诗文名句长江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杜甫登 高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文名句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古诗文名句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孟浩然春 晓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古诗文名句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古诗文名句秋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古诗文名句冬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古诗文名句声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枫桥夜泊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文名句色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唐 骆宾王咏 鹅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古诗文名句香(嗅觉)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 杜甫绝句 古诗文名句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文名句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 *山路在曲折后出现的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 岳*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 苏轼题西林壁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 古诗文名句志向 1、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 清 沙天香战 歌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李清照绝 句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 岳 古诗文名句树木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游山西村 古诗文名句马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古诗文名句友情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 李白赠汪伦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文名句舟船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 张继枫桥夜泊 古诗文名句思乡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古诗文名句爱国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文名句桥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 马致远秋 思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 七律长征 古诗文名句送别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 李白赠汪伦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文名句数字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 李白望庐山瀑布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古诗文名句柳树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 贺知章咏 柳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 杜甫绝 句 古诗文名句愁思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 李白秋浦歌玉案 古诗文名句劝学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古诗文名句草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古诗文名句西湖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词实践运用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艰苦”来教导我们。2、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怀念。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了这个道理。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许多大人常常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努力学习,不要到老事无成,只留下悲伤。6、读书要有好方法,正如南宋诗人朱熹在观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也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你再写一句介绍读书方法的名言警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7、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国友人相聚在北京,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用一句古诗文中的句子劝说你的朋友要谦虚,别骄傲:满招损,谦受益。9、古人常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个人的人生追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这两句诗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却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他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教育我们要讲究方法。11、教育孩子不能打骂,要感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是写雨,也用来赞美老师的循循善诱。12、古诗中有不少爱国题材的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以“喜”来贯穿表达了爱国之情,其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本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陆游的示儿却截然不同,以“悲”为主线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的祖国而悲伤,即“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3、我国古代,描写景物的诗句很多,而且诗人往往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表现了他欢快的心情,而思念家乡的亲人的时候,李白写下了“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千古名言。14、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像梅花和雪花一样“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5、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那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让泱泱中华无愧“文明古国”的美誉。你瞧,高鼎村居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多的清新明丽的田园春景园;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描写出炎炎夏日里杭州西湖的独特风光;提到萧瑟的秋天,你自然会想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千古佳句,而置身于寒冷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由衷地赞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诗句真把冬景写绝了(4)现在人们常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7)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8)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9) 有的学生暑假旅游来到黄鹤楼,站在巍峨的黄鹤楼上,他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的诗句来。(13)小明整天不思学习,这时你对他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在这离别的时刻,我想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18)、望着壮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诗句;看着眼前美丽的西湖美景,我情不自禁地吟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9)外面的礼花绽放着,炮竹噼里啪啦的乱响,“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的一年开始了!19、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每当看到春风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9、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10、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粉骨碎身全不怕。”)来表达自己的决心。16、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6、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3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呀!3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3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3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4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42、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51、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59、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60、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69、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记忆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似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无声息;是唤醒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惊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74、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78、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79、教育孩子不能大骂,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时,常常和风细雨,正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般滋润着我们心田。8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诵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谁不为背井离乡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所感动?8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浪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8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着这伤感的诗句,哪个游子不会涌起乡愁?9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 )在七步诗 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9、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7、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9、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6、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47、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52、按诗词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0)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53、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小学语文关联词复习一、知识整理: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 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7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 (完)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解题方法归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六、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七、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十八、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