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word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6951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历史的含义历史最基本的含义历史上的古代文明讨论法世界各地人们对人类起源的丰富想象反映了人类特有的智慧,也反映出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探索科学、寻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客观历史、书写历史的概念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重现历史的主观性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比较法人们能够超越历史吗人无法超越历史历史的连续性、不可割断性尊重历史提问法、讨论法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学习认清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尊重历史,科学地尊重前人的书写历史成果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历史”的含义,比较“历史”的两种含义的区别,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重现历史的主观性。难点人们不能超越历史。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含义、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人们不能超越历史。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尽可能化抽象为具体,使用例证法,展示具体感性的历史材料,化解接受和理解抽象概念的障碍,为在高中阶段以后的学习中增加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课文在引言中引用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历史”的四种解释,教学可先对此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并且思考引言里提出的问题,以此为切入口,进入本课的学习。词典中这四种对于“历史”的解释,互有联系,又有较大的区别,既包括了历史研究的对象(第1、2两种解释),也包括了历史研究的手段、方法(第3、4两种解释),亦即第二目将要学到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书写的历史。第一目“历史”的含义教材从理论和实例两个层次阐释了“历史”这个概念的一般含义。作为这个概念的内涵,课文首先区别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含义,并说明通常所说的“历史”即指后者;然后以中国的历史既是国家的历史,也是民族的历史,以及其他几个古文明的历史为例,展示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的部分外延。第一目所提到的“历史”概念都是指历史学所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我们研究史学,就应该先研究什么是历史。课文正文的第一自然段提出了历史的最基本的概念,即历史是指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正在进行的现实形态,也包括已经完成的过去形态,凡是客观世界中已经完成的物质运动过程,就是历史的题中之义。这正是历史的一般性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是一切学问的学问”。这是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定义“历史”这个概念,课文中指出,在这个无限放大的历史定义下,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地区的、国家的、民族的、部门的、一个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一个具体的个人的经历,都属于“历史”。实际上,在这个定义之下,历史可谓包罗万象,有史以来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放到这个定义下成为历史学的某个分支,所以白寿彝在他的史学概论一书中解释“历史”的概念时,从宇宙说起,宇宙有历史,“宇宙的历史也就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由此说到地球也有历史,地球上的人类也有历史。从广义上来说,历史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而且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相当密切。人类史以生产活动为基本特征,对自然界的改造的过程,即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为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都有其一度性,即一去不返的性质。但是,自然史和人类史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别。首先,自然界如天体、地质、物种、气候等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内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第二,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而在自然界中,运动是由一些不自觉的力量在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自然史上的现象可以在实验室里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人类史则不能。人类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远远超过自然史。通常所说的,也是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历史”,应该是指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共同探讨概括,因为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应避免分析过于复杂,避免把思辨的结果代替思辨的过程灌输给学生。对于自然史与人类史两个概念的区别,建议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比较,概括、总结出主要的几点区别。可以举具体例子帮助理解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抽象概念,使得抽象问题生动形象化。 第一目的第二段,主要强调了“历史”的内涵中人类史的地位。一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涉及到自然界,历史也主要是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的过程。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教材举出了几个例子,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的范畴,亦即“人的历史”,因为这些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直接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有了人才有人类的社会,也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与人之间构成庞大、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军事、文化诸方面。每个具体的个人在这个系统内,从事各自的历史创造。所有个人的创造的总和,或者说,这个社会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历史”,人是历史的灵魂。李大钊史学要论解释人类史的内涵时说:“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词,便联想到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Herodotus,Grote等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欲研究中国史,希腊史,便要在这些东西上去研究;这些东西以外,更没有中国史希腊史了。但是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这段材料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史即“通常所说的历史”,与自然史乃至与广义历史的区别点。第一目的第三段以中国历史为例来说明人类史的含义。中国历史首先是国家的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奴隶主与奴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的分配不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就建立起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阶级冲突限制在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范围内,使之对奴隶的剥削和统治合法化、固定化,形成奴隶制国家。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罗马最早都出现过奴隶制国家。可见国家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正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发展运动的过程。中国历史又是民族的历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本无所谓“民族”,人类社会的初始组织或人们共同体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距今数千年前,人类祖先的某些部分在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基础上,创制了文字,开始了自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是文明史。正是从那时起,阶级、国家开始产生,古老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开始解体,并逐渐被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新的人们共同体所取代。这种新的人们共同体,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经过长期的不断融合,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事实上,汉族也是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了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而形成的。民族的形成过程,同样也是人的共同体不断运动的过程,亦即人的历史。第一目最后一段进一步列举了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四个古文明,文明是人类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总和。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增加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了解,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意识。教师还要指出,在世界历史上的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伟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了5 000年而没有中断过,借此增强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民族自豪感。第二目“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本目阐述了客观历史、书写历史的概念,旨在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文解字对“历”的解释为“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说文解字对“史”的解释为:“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手记事。历史的来历可以是多种途径的,如最早的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到图画、文字,从遗迹遗址到神话、民间故事,同时新闻也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但是,文字出现以后,历史记载的方式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其他多种记录手段,但还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文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文字仍然是人类历史最有效、最基本的记录手段。在文字的历史中,主要有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历史记载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它主要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撰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综合、会通,按一定体例、体裁写成的历史著述。在发现历史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 “大历史观”,即应该更多地“介入”当时的历史性进程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甚至是“神游八极”式的勾连,尽可能把历史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空间和时间元素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待,从而有效地揭示繁复的历史表象背后的“真实故事”。第三目“人们能够超越历史吗?” 本目围绕能否超越历史的设问展开,实际上是在分析了历史的含义与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之后,进一步讨论历史观问题。历史观,就是对历史的看法。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既不可能割断历史,又有必要应用历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对历史总要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形成对历史的一定的观点。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很多,诸如历史的发展趋向、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等。本目针对超越历史这样一种错误的历史观,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其谬误,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继承前人历史创造活动的积极成果。所谓超越历史,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某些人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脱离历史而存在,从而否认历史对今人所造成的影响与限制。这是一种错误史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从根本上与唯物史学背道而驰。建议教师适当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一书中引用了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一句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说:“历史恰如滔滔大江,前逝后继,源源不绝,本身就是一个永恒运动的长流。”正像任何其他物质一样,历史也是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当中,后一段历史必然是承前一段历史的发展而来,无法割断。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停止历史的发展。作为历史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的历史;但是,同时人也是历史的人,人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可能不同时受到历史本身的制约。人的群体构成社会,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是这个运动系统中的一分子,而不是它的主宰。虽然科学技术日益昌明,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是人们仍然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造历史。不论哪一代人的现实社会都是前一代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往历史的继续,都享有了前人留下的成果,面临前人留下的问题。人们无法对此任意作出选择,而只能接过前人的“历史接力棒”,以前人的终点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起点,人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也受到前人创造并留下的历史条件的左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不否认人对于历史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等于无限夸大到可以“超越”历史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体现在充分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前提下,运用人的聪明才智,研究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探索各种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原因及结果,力求找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求认清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自己的活动能够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避免站到历史发展方向的对立面去,被历史所抛弃。在这个问题上,建议教师从历史中举出顺历史潮流而行和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实例进行说明。本目第二个角度是就历史的继承性进行讨论。由于历史的连续性,必然带来继承前人历史遗产的问题。任何时代的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都必然以继承前人历史为前提。教材中毛泽东的引言,从指导民族战争的角度,阐释了继承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关于历史遗产,仔细划分的话,还可以再分为历史遗产与史学遗产两种,实际上对应于前面课文所讨论的客观历史与撰述历史。历史遗产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前人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流传下来的成果,都在历史遗产之列。历史遗产,是人类已往全部历史过程所遗留的成果。史学遗产是历史遗产的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即人类的史学发生、发展以来的成果。举凡过去的历史家在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整理、史书编著、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成果,都属于史学遗产之列。教材上主要侧重前一个意义,亦即前人留下的任何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前人留下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又涉及如何对待这些历史遗留的方法问题。在教材所引用的毛泽东的引言中,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原则,亦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批判地总结,否定地继承。所以说我们既反对割断历史,又反对无批判地继承历史。这是今天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正确态度,也是尊重历史的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通过讨论,使学生实现正确的认识,完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较混乱,本课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学生对这个概念理出一个条理比较清晰的系统,所以在正式引入课文之前,首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自对历史的理解,经过师生共同的综合概括,整理出比较集中的几个角度,以之与课本所引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进行比较验证。向学生进一步点明,本目主要是来学习掌握作为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的含义。在讲解历史的最基本的含义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一起尽可能多举例证,以体会这个广义历史的外延的无限宽泛,然后把这些外延集约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史与人类史。对自然史与人类史进行比较,以理解两种历史的主要区别及人类史的核心,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针对自然史与人类史各举出实例的前提下,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自由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与学生一起理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主要区别点。教材中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与李大钊的经典论述,教师应积极予以利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补充介绍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关于人类史的外延,首先必须点明这个历史的核心,即人的活动。涉及到的地区、种族、民族、国家四个概念,应稍作解释。对中国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以及世界上的文明古国的介绍,都应围绕人的活动这个核心来展开阐释,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物介绍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本堂课的感性成分。但是课外资料的使用,不能偏离中心,即使学生树立一个认识: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一个观念: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为中华文明而自豪。2教学案例案例一“历史是什么”课堂答辩会。如何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什么,可采用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讨论的形式答辩会。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历史”这一概念,弄清楚历史的基本含义,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重现历史的主观性,学会认清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学会尊重历史。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其重点是创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氛围,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其难点是准确而贴切地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这种答辩会的课堂教学形式,既有记者招待会的味道,又不失辩论形式本质,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会比教师采取直接讲述“历史是什么”的效果要好。“历史是什么”课堂答辩会的程序设计如下:一、陈述观点。在理解阅读课文和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于历史是什么,由学生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也将自己对于历史是什么的看法讲出来。二、自由辩论。对于同学和老师的观点,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同学们懂得历史的基本含义,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重现历史的主观性,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懂得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会尊重历史和学会顺应历史发展。三、总结陈词。对于什么是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见解。先由学生总结他们的几种观点。然后教师总结自己的观点如下:历史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这个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便是历史。历史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从狭义上理解,历史单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形态,这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现实形态相对而言的。历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有三。首先,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只有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其次,历史具有“一度性”。人类社会历史现象不同于自然界其他方面的现象,任何人类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一过即逝,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也不能使之重现。再次,历史具有综合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构成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战争、宗教等等。案例二了解身边“历史”的探究活动。历史是什么,通过让学生了解身边“历史”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直接感悟历史,理解历史是什么,弄清楚历史与历史资料的区别。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身边“历史”的探究活动设计如下:一、活动目标1学习收集文字、图片及实物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整理、比较历史资料的能力。2学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分析历史问题。3认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历史”这一概念。二、活动准备1确定活动主题。如“上学使用书包变化的调查”“上学使用交通工具变化的调查”等。围绕一个主题,根据各自兴趣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并确定本组主题。2教师指导收集资料、调查的方法和如何制定活动计划。3教师制定活动评价表。评价表分为活动内容和得分;活动内容分为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调查报告等;评价分为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三、活动建议1从调查了解身边的“历史”入手,分析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以及历史与历史资料的区别。2通过分析身边的“历史”,理解历史是什么以及历史的特点。3就以上几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并自定题目,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以小组为单位,开一次小型讨论会,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并写出关于讨论会的报道。四、问题解答【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历史”有哪些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总和。通常所说的含义,主要是指人类史。2客观的历史与撰写的历史有什么区别?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为什么说人们不能超越历史?两个原因:历史的连续性。人处在连续不断的历史运动中,必然受到历史的限制。历史的继承性。任何时代的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都必须继承前人的历史遗产。2阅读与思考课文中列举了对“历史”的几种不同的解释,你怎样理解?课本上对于历史的解释,首先是导言中现代汉语词典的四种解释,其次是历史最基本的含义与通常所说含义的区别,然后是客观历史与撰述历史的区别。此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