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写作同步序列导学案 第三讲 学习写得有文采 鲁人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1595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写作同步序列导学案 第三讲 学习写得有文采 鲁人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写作同步序列导学案 第三讲 学习写得有文采 鲁人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写作同步序列导学案 第三讲 学习写得有文采 鲁人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学习写得有文采1.掌握“锤炼词语”“选用句式”“善用修辞”等一些使语言有文采的具体方法。2.感受“范文鉴赏”中“锤炼词语”“选用句式”及“巧妙引用”使文章富有文采魅力的方法。3.在“实战演练”中选择一题,根据“写得有文采”的相关要求写一篇文采斐然的作文。写文章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文采。没有文采,文章也不会流传下去。同样的思想在不同的语言承载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思想要纯粹,表达更要讲究艺术技巧。要避免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道)不出来”的情况,就必须讲究文采。要想使作文写得有文采,就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词语生动词语生动,即做到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而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1.要注意动词的传神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是在炼词,在许多情况下,是在锤炼动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动词呢?关键在一个“巧”字。具体说来:(1)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能准确传达事物特点的动词。(2)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再如巴尔扎克在描写葛朗台夺梳妆匣时,用了一个“扑”字,准确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3)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蕴含作者的爱憎感情。2.要讲究词语的画面美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写作时,又怎么能仅用单一的色彩去描绘多彩的事物,反映多彩的生活呢?生动的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绘画美,即能合理调配色彩,使所描绘的事物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要使语言具有绘画美,一般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1)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色彩特征。观察得越细致,描绘得才会越具体、越准确。(2)了解色彩的表情达意和象征意义。色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色彩可分冷色和暖色两大系统。暖色如红、橙、黄等,冷色如青、蓝、紫等。暖色给人以兴奋、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以沉静的感觉。色彩的寓意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感情,产生不同的寓意,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留心积累具有绘画美的词语,从而在描绘事物时,准确地利用色彩来表情达意,使语言具有色彩美,使自己的作文体现出词语丰富的特点。二、句式灵活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现多样性,使行文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怎样才能做到句式灵活?1.要培养“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即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2.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唯有充分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与适用语境,才能灵活运用句式。3.要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例子: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宗璞西湖漫笔)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换成“西湖,请不要怪我唐突!”这样一个祈使句,在语意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使用祈使句,就显出了“我”与西湖之间在感情上存在着距离和隔阂;使用陈述句,则表现出“我”与西湖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扶摇直上、一举成才?(傅锋立志成才)为了强调所阐述的道理和所做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选用的是反问句,而没有使用否定的陈述句(天下豪杰,没有一个是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扶摇直上、一举成才的),也没有选择肯定的陈述句(天下豪杰的扶摇直上、一举成才,都是经历了坎坷、经受了挫折、克服了困难的),这是因为否定的陈述句和肯定的陈述句的语气都没有反问句强烈,因此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也就没有反问句大。三、善用修辞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例如高考作文片段:面对着无言的伤口,我们不仅想到风波亭上的岳武穆,德胜门边的袁督师,菜市口前的六君子,我们还会想到邓拓、吴晗、老舍、彭大将军,想到我们民族杰出人物的历史悲剧!面对这无血的创面,我们不仅想到王安石变法废弃的奏折,莫高窟内断头的佛像,民族企业残破的厂房,我们还会想到被推倒的古长城,被污染的清江水,被喝掉的教育款想到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一只残手,简直就是我们民族一切苦难和艰辛的耻辱碑刻!这段文字作者选用了十几个事例,在表述这些事例时,在遣词造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作者将这些事例分成两大组,用近似于对偶的形式,并列推出,给人以凝重悲怆之感;每一大组中的句子构成排比,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最后一句以借喻作结,鲜明冷峻,振聋发聩。正因为语言有文采,所以所举事例尽管比较平常,却仍能表现出鲜明的典型性,使观点得到有力的张扬。四、适当引用名言、成语、民谣、谚语、广告词大多文字洗练,内涵丰富,声韵和谐,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穿透力。如果在写作中恰当而巧妙地引用或化用这些语言素材,那么作文语言就有了文采。1.引用名言。若能恰到好处地引用我国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不仅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而且能使文章富有文化意蕴,增添文采,提高品位,受到读者的青睐。如谈“立志”,可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穷是无才,最贱是无志”。2.引用成语。成语高度凝练,含蓄隽永,言简意赅,引入文章,语言增辉,文章增色。3.引入民谣、谚语、广告词以及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口头语。民谣、谚语、广告词清新生动,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引入文中,值得玩味。民谣如“一人犯案,牵出一片;顺藤摸瓜,全都完蛋”,生活中一些话语如“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等,广告词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将这样的语言引入作文,能使文章语言富于韵味。此外,引用精美的歌词、术语等也可使语言灵动鲜活,富有韵味。五、文句有意蕴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给读者留下想象的艺术空间例如,张新民的微型小说落棋有声,写的是某厂厂长通过分析两位铸造车间主任候选人与自己下棋时的细枝末节,来确定车间主任人选的故事。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厂长与两位候选人下完棋后)“径自朝汪科长(组织科长)家走去”厂长为什么这时要径自朝组织科长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长谈些什么?这个铸造车间的主任究竟谁当好?厂长此时心中是否已经有了底?行文至此,对这些内容,作者只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个省略号将它们取而代之。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2.用形象来暗示作者的思想倾向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对象征体的具体描绘之中。运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读者悠远的情思。3.寄褒贬于简单的叙述之中在行文过程中,尤其是在结尾处,以看似简洁而平和的语句来作结,藏作者的褒贬于平实之中,也是体现行文底蕴的高妙方法。如鲁迅先生孔乙己结尾部分: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段文字中,鲁迅先生似乎只是平实地叙述了孔乙己死后酒店掌柜仍念念不忘其赊欠的 “十九个钱”,但透过这淡淡的叙述,不难察觉出作者潜藏其中的愤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何等的冷漠,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出革命(医治国民麻木灵魂)的必要性。(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眼界无穷世界宽2017广东一考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眼界无穷世界宽!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眼界的高低决定了格局的大小。然而,社会上却常常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从六则名言中选择两个来写,符合题意。分析材料引出论点。是议论文中很成熟的一种写法。首句总领全段。以梅花、草木来衬托桂花的可贵,境界的高远。首句总领全段,由花到人,与上段语意上构成递进。议论充满哲理,思想深刻。社会普遍现象让文章说理更接地气。文以载道,更具社会价值。尾段总结全文,回扣论点。 文如其人,从标题“眼界无穷世界宽”就可看出作者的胸襟和大气,这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文章选取作文材料六则中的两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从中提炼出二者的联系做人的眼界格局要大,角度新颖、思想深邃。作文熟练使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二段梅花、草木和桂花,使用对比论证以说明“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第四段使用引证法,杜甫和王安石的名言,很好地证明了“眼界的高低决定了格局的大小”;之后又联系社会现象,作为例证,向我们昭示做人要有大眼界大格局的道理。文章从花写到人,又从人写到社会,脉络清晰,说理深刻,触及当下人的思想困惑,指导人生、指导社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入冬以来,许多北方城市为美化市容给光秃秃的冬眠树木安装各式各样的假树叶。塑料的、纤维的,以假乱真;翠绿的、金黄的,十分醒目。这种装饰树木的事情不只发生在北方城市,也发生在花红柳绿的南方城市:有的树木“被嫁接”了硕大的花朵,有的树木“长出”LED彩灯,而有的树木则“穿上”了金光闪闪的皇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则材料,角度不一,价值观多元化。考生写作时可以选择的角度很多,立意可深可浅。可就事说理,追根溯源,由果索因;也可缘事析理,适当拓展。扣住“装饰树木”这一核心事件来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可赞成,可反对,可辩证看待,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从文体选择来看,这则材料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1.从赞成的角度切入,肯定此举的:严寒中的一抹艳色,催人向上。萧瑟中的一道美景,养目悦心。万绿丛中一点红,于单调中增亮色。假作真时假亦美,如塑料花,如一切的艺术仿品,人们并不排斥和抗拒其存在,而是欣赏、利用。美化城市环境,让生活更美好。2.从反对的角度切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以假乱真,不排除自欺欺人的嫌疑,或是管理懒政,走形式主义路线。以假为美,体现了审美认知和审美观念的扭曲、错位及狭隘。违背自然,折射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又或是妄自尊大、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虚荣心理等。为一时的艳丽而破坏绿化,目光短视,行为肤浅。还生活以本真,不要虚假的“自然”。“面子”工程要不得。3.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可肯定北方的做法,否定南方的行为。可肯定南方的做法,否定北方的做法。可有条件地肯定或否定此种做法。【范文】 绚烂过后也是一种美入冬后,各大城市为美化市容给光秃秃的冬眠树木安装华丽、醒目的装饰,看得人眼花缭乱。我想,对待光秃秃的冬眠树不应过多地装饰。绚烂过后的萧瑟或许也是一种美。为美化市容过度地装饰冬眠树木,违反了自然规律,也影响了植物的正常冬眠。入冬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树木进入正常的生理过程:冬眠。一味地将假叶安装在树木上、LED灯扎住树干诸如此类的做法,很难说材料中的有毒物质不会进入植物体中,很难说LED带来的光污染不会扰乱植物体正常的代谢过程。“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而并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我们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美化市容的愿望时,也应尊重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不影响其他生物的活动。所以,我想,不过度装饰树木,实质上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从人的角度出发,为美化市容过度装饰冬眠树木,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害怕寂寞。塑料的、纤维的树叶以假乱真,“生机勃勃”、鲜艳的、绚丽的假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这些虚伪的生机背后隐藏着我们内心的软肋。我们习惯了灯光闪耀,却害怕这黑暗侵袭;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却畏惧着孤单前行;我们习惯了五百年的春之绚烂,却对冬天的萧瑟感到无所适从。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沉迷于繁华中,所以在冬季里,我们才要硬生生地给光秃秃的冬眠树木安装各种各样的假树叶,穿上金闪闪的皇袍。我们表面上是为了美化市容,实际上只是借延续树木的繁茂弥补内心的恐惧和慌张。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绚烂过后的萧瑟也是生命的另一种美的形式。没有树叶的树木不见得就是影响市容。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和植物的花开花落一样,都是一种美的更替。或许,这些光秃秃的树木纯粹自然的样子也会给城市筑起不一般的风景线。绚烂过后也是另一种美。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国家里,人是有权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写作提示: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正)。众所周知,当今一些中国人面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自私、懦弱与不敢抗争。如面对“表叔”事件,“小悦悦”事件,黑心食物等,中国人要敢于生气,敢于反抗。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反)。这是从第二则材料引发出来的观点,即在个人情绪控制方面,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影响自己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种审题是符合题意的,但在立意上就不够高雅。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折中)。面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敢于生气;当中国遭到列强侵犯时,中国人要敢于反抗。不过,如果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轻易生气,要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则材料实际上是第一则材料的延伸与拓展。为什么中国人不敢生气呢?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当自己遭遇不公平时,总是世俗地认为“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最终成麻木,最终失去了血性,失去了骨气。【范文】 生气,你我的权利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时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此文一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人何以不生气的大讨论。是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呢?身为一公民,生气是你我的权利。千百年里中国自称“礼仪之邦”,以德治天下,即使处理与邻国纠纷也多秉承“先礼后兵”之传统,除非迫不得已,极少勃然大怒,兵戎相见之举。具体到个人,也多强调“修身养性”,以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称得上君子的,定然是内外兼修、温文尔雅、不嗔不怒之人。“生气”之举,是能避则避,否则就欠缺风度了。久而久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大批的“顺民”,稍有反抗,敢于生气者,神话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历史如逼上梁山的水浒好汉,则一律定性为以下犯上的“刁民”。由此,鲁迅说中国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的两种时代。鲁迅这话尽管略显偏激,但中国人缺乏生气的基因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奴隶,已是公民,生气,该是你我的权利。生气,不是发泄,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决策也应该体现民意。我们不能苛求政府的尽善尽美,但也不应对决策的失误置若罔闻,必要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公民应该敢于生气,大胆地站出来,表达我们的意见。还记得广州地铁“统一化”改造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的“举牌哥”陈逸华吗?还记得质疑广州亚运后还要再花1.5亿搞光亮工程的“拇指妹”小阳吗?他们都是一些敢于生气者,尽管他们还是学生,但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就有生气的权利,就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而他们的行动最终也改变了政府的决策,调整甚至修改了原来的计划。生气,也是法制国家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正如好汉歌里所唱“该出手时就出手”,生气,必须的!法治社会,公民的生气、社会的监督也是促使政府廉洁,官员自律的有效途径。还记得“表哥”的落马吗?事情起因就是网民的生气。车祸现场,身为陕西安监局局长的杨达才居然一脸微笑,结果网民生气了,一调查,这位微笑的局长居然拥有多块名表,继而又查出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公民一生气,贪官就害怕。一个人的生气可能微不足道,但全社会的生气则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祛除歪风邪气,还社会朗朗乾坤,青天白日。一个公民、一个社会如此,一个国家、民族更要敢于生气。近日日本罔顾历史事实,大搞“购岛”闹剧,妄图通过所谓的“国有化”侵占钓鱼岛。面对这一丑恶行径,我们必须生气。生气不是泼妇骂街的无理取闹,也不是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的蛮横冲动,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有理有据的自我捍卫。一个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敢生气,能生气的民族。不要说“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这看似豁达、潇洒的话语背后,不仅饱含无奈、无助,更是对权利的放弃,对责任的漠视。必要之时,我们要大声地说:“我很生气!”然后付诸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