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16643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7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 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C宗法制成为主导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2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A晋国和秦国 B燕国和宋国C鲁国和齐国 D鲁国和燕国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C D4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 D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5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像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主要反映当时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王位世袭难以为继C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A分封制度加强 B官僚政治确立C宗法制度形成 D井田制度出现7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的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A各诸侯国设郡由郡守管理地方 B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C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 D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的集权体制8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9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10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该材料表明A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11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C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1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3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出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听了理由也觉得任命不恰当,便叫人骑快马追回诏书。据此可知A皇权受到制约B皇帝昏庸无道C门下省行使谏议权D当时选官看重品行14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消长 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6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17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A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1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B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C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高效廉洁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19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 B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0“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考试的做法起始甚早,如乡兴贤能过程中的射选,贤良的策问,秀、孝的策试等,皆可视作不同类型的考试”。材料反映出A科举制具有一定历史渊源 B选官方式丰富多样C古代选官唯才是举 D考试选官已成趋势21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有利于A加强反腐力度 B提高行政效率C强化中央集权 D削弱宰相权力2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反映出A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23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宗法制盛行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24下表据新唐书 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根据表中的、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官僚机构机构职责掌典领百官。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通“专”)判省事。掌佐天下执大正,而总判省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B尚书省、礼部、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D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25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应不公不情等事”,为“天下耳目风纪词”。该机构可能是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都察院26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27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A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C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9著名学者王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A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理学对文化的大力推崇30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了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31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C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32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的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33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此制度A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34“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六部长官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A封闭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 B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权力很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官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35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第卷(共30分)二、非选择题(36题28分,37题12分)3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三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2)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6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4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2分)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一、单选题15 DDDBC610 BCCAD1115 CDCAC1620 CADCA2125 BBDCD2630 CDAAB3135 DBBAB二、非选择题36、【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3)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37、【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