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4.6《超重和失重》WORD教案06.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粤教版必修一4.6《超重和失重》WORD教案06 一、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b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超重与失重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与生活常见现象的结合应用,教学中应多与生活现象联系,重点是分析出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用弹簧称和台称称物体的重力。 [提问]弹簧称是怎样称出物体的所受重力的? 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 弹簧称:平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弹簧称读出来的数值跟其受到拉力对应,根据作用力与反作力原理,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相等,所以弹簧称能读出物体所受到重力对应的数值。 [提问]称同一个物体时,弹簧称的读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做演示:在下面三情况下用弹簧称物体,同学观察读数有没有变化。 a匀速; b加速向上; c加速向下。 同学可以观察到弹簧称的读会比物体实际的重量或大或小,这样就可以引出课题,同时对超重与失重有初步的了解: 超重:用工具称物体时,读数超过了物体原来的重量; 失重:用工具称物体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小,好像失去了一部分重量。 四、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提问]在上面三种情况下,哪些还满足平衡条件,哪些不满足平衡条件?如何从受力角度分析弹簧称读数变大或变小的原因? a匀速:还满足平衡条件,所以弹簧称读数不变。 b加速向上:从运动学知识知道:加速度是向上的,而从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跟加速度方向一致向上,重力不变,而弹簧称对物体的拉力变大,即弹簧称受到的拉力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大,属于超重。 c加速向下:加速度是向下,物体所受合外力向下,弹簧称对物体的拉力变小,其读数比物体原来的重量小,属于失重。 类比弹簧称,让学生分析台称的工作原理,然后提出问题:用台称称物体的重量时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的现象吗? [提问]同学们坐升降机有何感受?(讨论、交流感受) 刚上升:会感觉到心突然往下沉; 刚下降:感觉到心好像悬起来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请同学感觉下面实验。 过 程 运动情况 方向 方向 合外力方向 比较支持力、重力 超重或失重 上 升 加速 N G 匀速 N G 减速 N G 下 降 加速 N G 匀速 N G 减速 N G 在靠着讲台边缘铺一层比较厚的海绵,请一位同学闭着眼睛经历两个过程:从海绵上走到讲台和从讲台走到海绵上,然后说出感受。可以体会到:从厚海绵走到讲台的感受与在刚上升的电梯中一样:心沉一下;从讲台走到厚海绵上的感受与在刚下降的电梯中一样:心悬一下。分析原因: a从厚海绵走到讲台:人受到支持力突然变大。这跟人站在刚上升的电梯中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 b从讲台走到厚海绵:人受到的支持力突然变小。这跟人站在刚下降的电梯中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如果在电梯中用台称称一个人的重量也同样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 五、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分析和填写下表格: 填写该表格比较符合认识过程: 电梯上升或下降:从静止到运动,属于加速;然后匀速;接着从运动到静止,属于减速。 判断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判断方向:a加速:与初速度方向一致;b匀速:加速度为零;c减速: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判断合外力方向以及比较支持力与重力大小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判断超重或失重:支持力大于重力属于超重;支持力小于重力属于失重。 [提问]超重或失重跟哪个物理量有关? 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加速上升 向上{ 合外力向上N > G超重 减速下降 加速下降 向下{ 合外力向下N < G失重 减速上升 [提问]超重是物体的重量变大,失重是物体重量变小吗? 经过上面分析,完整归纳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提问]人站在台称上,蹲下和站起两个过程,台称的读数怎样变化? 让一位学生在台称上做上面动作,验证自己结论是否正确。运用上面的分析方法,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提问]用弹簧称称物体时,放手让其做自由下落,这时读数为多少? 做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完全失重的定义: 完全失重: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这种情况是失重的极限,称为完全失重。 六、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分析→得出概念→加深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切身体验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