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19042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一) 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这里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数与运算。(1)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概括出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运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2)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年级下册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这里学生将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认识。第五单元: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各部分的名称。原义务教材中“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七册教学。2图形与位置。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进一步了解通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三)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统计。折线统计图。(四)解决问题1结合计算教学单元,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3综合应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 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 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编写特点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但是“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的顺序是计算教学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一般采用的是多次循环的编排方式。即在低年级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直观描述运算顺序(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下同),接着逐步出现整数四则三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第五册第八册),之后在高年级(第九册)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以整理和概括出现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为学生初中时学习第三级运算做准备。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列综合算式的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循环过多,比较烦琐,教学步子比较小,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足等问题。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首先,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册的四则运算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既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而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关于运算定律,与以往的教材相同,安排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教材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1)相对集中教学,以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如加法运算定律,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节;乘法运算定律则创设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简便运算”的小节里,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小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认识两位小数,学习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段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小数。本学习将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在具体安排上,本套实验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验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介绍小数的意义时,主要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注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介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针对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的规定,实验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叙述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希望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索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其他科学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三角形”单元,在学生对三角形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内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首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便于实现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获得关于这些图形的感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时,教材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制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位置。又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根据学生已会对角进行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教材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其次,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教材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一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最后,在学习完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前几册教材的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形成了统计的观念。本册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知识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继续结合实际问题,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如根据统计图中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分析,把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在安排具体教学时,教材首先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横轴和纵轴上的内容相同,只是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因此,教材先出示数据变化较大的条形统计图,再提出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引出折线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清晰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其次,注意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例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变化、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第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在统计图下除了提出一些需要分析数据情况才能回答的问题外,还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学习根据变化规律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教学。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数学广角”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这样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在第117页例1的教学中渗透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遇到问题时,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营养午餐”和“小管家”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内容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第一单元的主题图,展示北方冬季人们的运动爱好,第二单元的主题图则介绍了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定向越野活动,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等知识;第六单元的主题图则展示了我国女子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0米跳台跳水金牌的情景。数学综合应用“营养午餐”介绍了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科学知识。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与前几册实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数学游戏”等板块。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的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对于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存在于算式变化中的规律,并试着用符号表示出来。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逐步得出规律。又如,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直观展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四、各单元介绍第一单元 四 则 运 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二)教学内容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1“混合运算”义务教材编排结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一般采用的是多次循环的编排方式。即在低年级逐步引入混合运算、直观描述运算顺序(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下同),接着逐步出现整数四则三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第五册第八册),之后在高年级(第九册)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以整理和概括出现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为学生初中时学习第三级运算做准备。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列综合算式的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循环过多,比较烦琐,教学步子比较小,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足等问题。册数标 题具 体 内 容一上P65第二单元1 连加 连减。321;8312 加减混合。432二下P9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2486;3696350;75469(34);(6018)6三上P72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16463三下P92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乘除混合及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7410053;(440280)(300260)四下P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比较复杂的三步式题。100(3254018)五上P39第二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出“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2“混合运算”实验教材编排结构。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首先,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册的四则运算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既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而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册数标题具体内容一上第六单元P721连加 连减。521;8222加减混合。432;432二上第二单元P261连加 连减。283423;8540262加减混合。672528第四单元P56乘加;乘减。332;431。二下第一单元P41加减混合。含有小括号。54(822)2乘加、乘减。437;5915第二单元P313乘除两步计算,分步列式。123=4;45=20第四单元P594乘除两步计算,列综合算式。643三下第二单元P371加减乘除混合,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3997294;(601246)5第八单元P992连乘、连除。3除减。1083;60256456088四下第一单元P4系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3本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具体安排如下:编排形式具体内容运算顺序解决问题加减混合运算(例1)第一级运算顺序乘除混合运算(例2)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3)第二级运算顺序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三步式题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例5)含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引导总结有关0的运算(例6)(三)编写特点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四)具体编排1.主题图。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再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2.例1。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4 例2及“做一做”。(1)例2: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注意:使学生明确“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2)在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计算。(3)“做一做”的第2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其中解决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12瓶”隐含图中的箱子上。4例3及“做一做”。(1)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注意:如果学生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合并时,结合解答过程说明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2)然后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几步计算解决的,只要能做出合理解释的,都应给予鼓励;第二,对于两步以上解答的,可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此过程中巩固上面总结的混合运算的顺序。(3)“做一做”第1题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上、下两题参与运算的数和排列顺序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有的是同级运算,有的是两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判断其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5例4。 (1)例4,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2)例4后的“做一做”是一道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由于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要让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6例5。(1)首先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注意:可让学生在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7.例6。(1)例6: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注意: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2)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8.练习。第9题,通过“凑24”游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4张牌上的点数代表4个数,要求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使这四个数变成24。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对少数学困生要进行辅导,当多数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第10题,以选择一日游购票方案为题材,给出了多个信息,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问题情节,通过计算与比较获得合理的购票方案。练习时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想法,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教学应用意识。第11题,是运用加减、乘除之间关系进行推理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要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并归纳出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五)教学建议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二)教学内容1“图形与位置”实验教材编排结构。册数标题具体内容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二上P67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简单的三视图(实物)三下P2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四下P17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五上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三视图(规则图形)六上第一单元 位置坐标2本单元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例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三)编写特点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四)具体编排1主题图。(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2)“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参加者凭借个人定向技术,识图能力和指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访所有点标者为胜。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3例2。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4 有关练习三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第3题和第4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和交流。5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6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编写意图:(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注意:学生确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要要求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点与1号检查点间的距离”“1号和2号检查点间的距离”大约都是1千米,为什么第一小组完成这两个赛段所用的时间却相差近一倍。(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 有关练习四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和第2题是配合例3的练习题。做第1题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中国地图,使练习的资源更加充分。做第2题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调查自己家相对于学校的大致位置,再在课堂上标出来,然后说一说。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以不同学生的家为观测点,所描述的学校的位置是不同的。第3题和第5题是配合例4的练习题目。第3题,让学生通过描述小玲从家去书店和回来的路线,体会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行走路线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5题,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而是画出了电车第一段的行驶路线,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先确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再完成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第4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第6题,是一道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五)教学建议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变化。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概括出对应的运算定律。而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在本单元未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概括,只安排了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2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加法交换律加法运算定律 例2加法结合律 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1乘法交换律乘法运算定律 例2乘法结合律 例3乘法分配律 例1连减的简便计算例2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简 便 计 算 例3连除的简便计算 例4乘除计算的灵活应用 例5乘加计算的灵活应用(三)编排特点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具体编排1. 加法运算定律。(1)变化。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例1和例2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例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 (2)本小结具体编排。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例1。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例1下面的“做一做”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2,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例3及“做一做”。例3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例3下面的“做一做”,旨在巩固加法运算定律在连加计算中的运用。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3678135296367211417133278114156213374135171213270431296332374431592第1题,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看书说说练习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明确依次将哪两个数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填完后,再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计算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第2题,可以提示学生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到过加法的交换律,旨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并使他们认识到以前学过的交换加数验算加法的方法,其依据就是加法交换律。(4)本小节教学建议:1.遵循认知规律。教学时,应注意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2.用好主题图。本节教材的三道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继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注意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去理解以前学过的内容。本节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识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的。2. 乘法运算定律。(1)本小节内容。教材以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2)本小节具体编排。 主题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例1。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例2。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例3。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42)25=425225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25(42)=25425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但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的乘法分配律。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4层。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如第3题,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再乘7;第4题先算254(可解释为4层各一个教室配多少套课桌椅)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第8题是一道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以“角”为单位,列出545或455的算式,计算时再用乘法分配律。也会有学生这样算:(4元+5角)5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第9*题安排在这里,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3. 简便计算(1)本小节内容。例1和例2加减法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计算同级运算例3和例4乘除法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计算例5乘加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运算两级运算(2)变化。在这五道例题中,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过去的小学数学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这里并不要求抽象概括为运算性质。相对而言,其它三道例题的问题情境较为新颖,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因此,五道例题所涉及的这些简便计算类型,只是一种载体和手段。换句话说,掌握例题所涉及的这几种简便计算,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3)本小节内容的具体编排。例1。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前一个问题只要说明白了就行,不必过于追求说法的统一。比如“依次计算”与“按运算顺序计算”,“把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