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十)谈中国诗 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87787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十)谈中国诗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十)谈中国诗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十)谈中国诗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凭他的能力,只要他出任主教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球队当前的问题。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哀而不伤,在略带伤感的曲调中,低音的弦乐旋律部分随着音乐的前进不断积蓄着力量。ABC D解析:选B数见不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招待他们。后指经常见到的事物就不感到新鲜。此处使用错误。一蹴而就:形容事情很容易解决。此处使用正确。文恬武嬉:指文武官吏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的腐败现象。此处使用错误。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多用于贬义。此处使用错误。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此处使用正确。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没有过与不及之处。此处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国人热议的“例外”服饰在借“第一夫人效应”拓展市场后,国货品牌自身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其当务之急是树立自身形象。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加“使之”。C项,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前一分句的主语是“例外服饰”,而后一分句的主语却换成了“国货品牌自身”。D项,“创作一台的剧本”,只能说一部剧本,而不能说一台剧本,修饰成分和中心语不搭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_。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_,足使黑格尔羡妒。A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B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C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D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解析:选C第个横线前论述中心是“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一文化现象,而非“在中国文化里”;第个横线后黑格尔羡妒的是“而辩证法的周到”而非“辩证法”,要结合语境判断强调的重点。4谈中国诗一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并且意蕴丰厚。请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再仿造两组句子。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怎样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 参考答案:生命是一艘航船,你必须弄清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握好船舵,不迷失方向;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安排版面,这样才能编辑自如,展现自己的才华。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答: 参考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6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 (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答: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联系标题“玩大了”进行联想,两条鱼在鱼缸里玩跷跷板,一条鱼被甩出缸外,说明惹下了祸端,寓意凡事要谨慎,不可麻痹大意。参考答案:(1)哎,好幸运,甩出去的是它,不是我。或:真倒霉,甩出来的偏偏是我,不是它!(2)凡事要谨慎,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做任何事,要有度,适可而止。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略有改动)7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B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C“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D“中国诗和中国画融合一致”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解析:选CA项,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措辞不严密。B项,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D项,“对传统不够理解”才“会发生统一的错觉”,逻辑顺序错误。8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参考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9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答: 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