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7726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课题 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课时2节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4.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5.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6.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7.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8.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观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教学手段1.借助课文插图和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2.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学生活动、讨论。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2)断层(3)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水滴石穿”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力的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 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例举: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大海沟,日本群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学生活动:课本P37。(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一般来说,背斜作用形成山地,向斜作用形成谷地。岩层形成岩层呈水平状态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岩层弯曲变形,发生褶皱基本形态形态特征地表形态(地形)背斜向斜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请同学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AB(指导学生分析向斜槽部B和背斜顶部A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其形成的地形,完成课本P39活动)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AAacb图七124331223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124331223(图中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2、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让学生讨论课本P39的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观察课本P40景观图,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此外,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形。41、42页活动,举例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的地貌。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面积约亿公顷,目前仅有亿公顷。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美国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 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作业必做作业2.2。教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