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5545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总复习资料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 分散的文明古代五大文明摇篮: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长江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地区。古代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特点:1:地域性和独立性;2:基本处于隔绝状态;3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资本主义萌芽时间:1415世纪;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三、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客观)土耳其的阻断;(主观)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2、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资助;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家的冒险精神;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根本)。3、过程:(见下表)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时间:1487-14881492-14931497-14981591-1522支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路线:大西洋大西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成就:好望角美洲大陆印度环球航行4、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市场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特权贸易公司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贸易的枢纽。 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西欧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殖民制度&殖民掠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学习思考:1、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能首先开辟新航路(1):两国都地处大西洋沿岸,有利于海外发展;(2):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3):两国都掌握航海技术。四、海上马车夫原因:(内):地理优势;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经济发达(外)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五、日不落帝国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优势 手工业发展程度高经济优势 注重发展海军优势军事优势 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优势学习思考:1、殖民扩张的影响对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殖民地:深重灾难对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扩大,充裕的劳动力。2、17-18世纪殖民扩张的总特征及其原因(1)特征:主要的殖民国家:英国、法国&荷兰; 扩张的手段:由殖民贸易公司公开掠夺; 目的:掠夺物质财富,追求商业利润。(2)原因: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生产力不发达;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六、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市场的无限扩大;条件:殖民掠夺所得的资金;海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了技术&经验;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结果: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科技的突破;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时间:1870年以后20世纪初;标志: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影响:对生产力:进入了电器时代;对工业:进入了钢铁时代;新兴产业兴起:e.g.钢铁、石油、化工;垄断组织的出现;学习思考:关于垄断主义含义: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见下表)比较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未结合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动力:蒸汽电力能源:煤电&石油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等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石油开采业等交通工具:火车、汽轮汽车、飞机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公司制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生产关系自由贸易垄断组织七、打造“世界工厂”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民主化改革(1832、1867&1886);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对外推行“炮舰”政策;进行法制化建设;大力兴办教育;结果: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八、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密切了国际交流;引起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制的初步形成;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学习思考:1、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工业革命的含义&以及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过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逐步上升,工人运动兴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社会开始代替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大萧条”的来临(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1929年美国金融业;原因:(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主要)生产&销售的矛盾冲突;标志: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降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影响: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生产资源(经济方面);激化了内部的阶级矛盾、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政治方面) 加剧了世界格局的紧张;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提高关税;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扩大公共工程项目;3、特别注意:“胡佛被”是指旧报纸。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 罗斯福当选总统;2、阶段:1933.3-1935年初主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 1935-1939年主要是巩固&发展已取得的成就;3、主要内容:(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措施:法律:作用:银行业:整顿银行业紧急银行法银行与金融业秩序,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农业:恢复工业生产农业调整发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工业:恢复农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公共事业:举办救济&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对缓解失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劳资关系: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缓和了劳资矛盾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经济危机特点:新的理论凯恩斯理论;新的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经济:经济开始复苏,基本摆脱了经济危机;政治:政局稳定,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对其他国家: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美国:(见下表)时期50s60s70s80s90s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经济改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就业&大规模赤字紧缩性&赤字财政政策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理论凯恩斯理论凯恩斯理论凯恩斯理论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反对完全自由放任,有反对过度干预结果进入黄金时代经济高度繁荣通货膨胀&生产停滞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再度繁荣2、西欧&日本:国家形成特征模式英国见书P.138页多市场、少政府混合市场经济法国见书P.138页实行过计划经济计划指导型德国见书P.139页没有实行过国有化社会市场经济日本:见书P.139页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治政府主导型学习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基本实施过国有化。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 战时共产主义背景:(内忧):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复辟; (外患):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直接原因):内战初期,苏维埃政权受到严重威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一律实行企业国有化;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劳动力)强制劳动力制度;评价:(前期):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 (后期):漠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二、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的影响;长期的战争;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资本主义,发展了社会主义;影响:使苏俄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背景: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决策:联共(布)十四大实施:1926-1928,对原有企业进行改造&扩张; 1928-1932,一五计划; 1933-1937,二五计划;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果:实现工业化;表现:形成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总值实现大跨越;问题:导致了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学习思考: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斯大林的正确领导;工业化政策适应了苏联生产的需要;四、农业全盘集体化(1929-1932)背景:苏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危机的出现;原因: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引导众多农业小生产者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农业不能满足其需要;制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目的: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顺利进行;过程: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取消;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体化运动开始了;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结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资金、原料等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五、斯大林模式含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1936年苏联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特点:(经济)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大清洗运动;(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影响:(积极)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 思想文化模式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消极)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思想文化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定影响;六、苏联的改革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间1956-19641964-19821985-199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53年斯大林逝世;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内容 批判个人崇拜;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精简机构; 加强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领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 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实行多党制;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的原因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是框架; 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动摇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改变了社会性质;影响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前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苏联综合国力增强,成为可以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经济发展呈停滞&下降趋势;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七、苏联解体原因:(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过程: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颁布;“八一九”事件的发动;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学习思考: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 要防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要力行改革,大胆创新; 要保持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要充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形成1 布雷顿森林体系背景:二战后,除美国外,世界经济实力大大削弱;重建世界经济已成为燃眉急;美国战后成为超级大国标志:1944年,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主要内容: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国挂钩;影响: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2.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制的形成背景:二战以后,国际经济萎缩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过程:建立国际贸易组织;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关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书的签订标志:1948年关贸总协定的实施;影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 欧盟(1993)EU建立:过程:1967年欧共体1991马约的签署1993年成立标志:1993年马约的正式生效;影响:它的成立,使之&美国、日本并立成为世界经济三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发展:(经济方面):欧元的启用;(政治方面):欧盟宪法公投;学习思考: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并指出其一体化的演进趋势。原因:在美苏争锋的国际背景之下,保证自身安全;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各国地域接近,文化传统相似;经济水平差异不大;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重要人物有过欧洲一体化的构想;演进趋势: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政治一体化的趋向;2、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NAPTA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的倡导;过程:1985年,里根总统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正式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张;1987年,美国&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1988年美国&加拿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美、加、墨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三国对其进行了补充;标志: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影响:对三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了本区域的经济优势;发展:向中南美地区发展。150507508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